例句
1.他只是有点儿担心,倒也没说别的。
例句
1.任凭这孩子怎么撒娇,他只是不同意。
例句
1.我本想早日出发,只是临时有事耽误了。
1. 仅仅是;不过是。
引
1. 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唐
《镜潭》诗
韩愈
2. 〔登州〕计入海中三百里,地瘠民贫,商贾不至,所在盐货,只是居民吃用。
宋
《乞罢登莱榷盐状》
苏轼
3. 和树枝最亲密的黄叶,当它对伴侣告辞的时候,微微地——只是临风的一声叹息。
《黄叶》诗
刘大白
4. 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
沈从文
2. 就是。
引
1. 我师父乃至诚君子……说不会,只是不会,君子家,岂有谬乎?
《西游记》第四六回
3. 一直;一味。
引
1. 〔杨素梅〕好生不快,又不好说得出来。对着龙香只是啼哭。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4. 表示轻微的转折。不过;但是。
引
1. 虽然如此,只是无人识得路境,不知他地理如何。
《水浒传》第四一回
2. 便依你往京中去,只是关河迢递,须得一个能事人同行方好。
《快心编初集》第三回
3. 县委知道她的工作作风是舍得干,不信邪,肯吃苦耐劳,能独当一面,只是由于算术不高明,她的汇报里的数目字、百分比,有时不见得十分精确。
《山乡巨变》上一
周立波
5. 只因为。
引
1. 天下本自无事,只是愚人扰之,始为烦耳。
唐
《大唐新语·容恕》
刘肃
2. 吾闻江湖上多人曾说加亮先生大名,岂知缘法却在保正庄上得会。只是保正疏财仗义,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门下。
《水浒传》第十六回
“只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包括“仅仅是”、“不过”、“只是”等意思。它常用于表示事情或情况的程度、范围或局限性,强调某事物的真实程度或结果,并且通常带有轻微的转折语气。
此外,“只是”还可以作为副词、连词和形容词使用,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只是”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副词,其用法和例子多种多样,具体如下:
“岂知紫殿新天子,只是丹徒旧啬夫。”
表示条件关系:
“只是喜所当喜,所当怒,便得其正。”
描述事物的局部性或特定性:
“只是到处散落着”
描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
“只是行为相似”
用于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时见街中骑瘦马,低头只是为诗篇。”
用于现代汉语中的日常交流:
“只是”在汉语中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包括作为副词、连词和形容词使用。以下是其在不同语法功能下的具体解释:
作为副词时,“只是”通常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限制或强调某种情况的范围或程度。例如:- “他只是个小科长,你跟他较什么劲。”- “我只是想大概了解一下,用不了多少时间。”
副词“只是”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1. 表示单纯限制:不超出某一范围。例如:“我只是想大概了解一下,用不了多少时间。”2. 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超出某一范围:例如:“随便你怎么问,他只是不吭声。”
作为连词时,“只是”用于连接两个句子成分,通常出现在两个分句之间,表示轻微的转折关系。例如:- “小赵各方面都很好,只是身体差一些。”- “我很想去看看只是没有时间。”
连词“只是”后面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或谓词性短语,引的小句是对上文的补充修正,并且可以和“罢了”、“而已”等配合使用。例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虽然搜索结果中没有直接提到“只是”作为形容词的用法,但根据汉语法的一般规律,形容词通常用来修饰名词。如果“只是”在某些特定语境下被误认为是形容词,那可能是由于上下文的特殊性导致的理解偏差。
“只是”作为副词时,主要功能是限制或强调;作为连词时,主要功能是连接句子成分并表示轻微的转折;
“只是”与其他表达转折或限制的词汇(如“不过”、“仅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语义功能和使用场合上。
“仅仅” :通常用于极端形容词后,产生强调效果,表明说话者在特定上下文中没有更复杂的描述可以出。例如:“他只是开玩笑地欺负你”。
用场合:
“仅仅” :多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中表达强烈的限制性意义。
语法功能:
“只是”在汉语中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副词用法后来的连词用法,并逐渐发展出转折和条件的语法功能。
“只是”作为副词的合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入唐求法》和《全唐文》。唐代的副词“只是”主要表达限制义,即说话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认识,例如“往处说”。这种用法在唐代诗歌和其他非诗歌语料中都有体现,如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只是”作为连词的功能是从其副词功能发展而来的。在唐代,虽然已经出现了“只是”作为副词的用法,但其作为连词的用法则在五代到北宋时期才逐渐成熟。例如,在《祖堂集》中,“只是”作为副词和连词的比例23:20。连词“只是”的功能是显示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出现在两个分句之间,表示轻微的转折。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只是”的语法化程度逐步提高。最初的“只是”(只是0具有限制义,随后发展为“只是1a”,表达说话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认识。进一步使用后,“只是”的意义从限制变成了转折,形成了“只是2”。最后,“只是”的语法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只是1b”,这种用法在宋代(南宋)才产生。
“只是”作为转折连词的功能是由其副词功能发展而来,表示轻微的转折。而“只有”和“只要则分别表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关系,这两种连词的产生也与副词“只”的限制范围语义有关。例如,“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关联组合出现在南宋,并在近代汉语中延续下来。
在现代汉语中,“只是”有几种常见的误用或混淆情况:
误用为“仅仅” :有些人在使用“只是”时,会将其误用为表示数量或范围的“仅仅”。例如,“只是有健康的身体,就可以说有运气了”。这种用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只是”通常用于表示转折关系,而不是强调数量或范围。
误用为连词:虽然“只是”可以作为副词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被误用为连词。例如,“小赵各方面都很好,只是身体差一些”。这里的“只是”作为连词使用,表示转折关系,但有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与其他副词混淆:在某些情况下,“只是”可能会与其他副词混淆。例如,“他性子一向很急,不过现在好多了”。这里的“不过”和“只是”都表示转折关系,但它们的用法和语境有所不同。
误译文言文中的“但” :在文言文翻译中,“只是”有时会被误译为现代语中的“但”,导致语法关系的混淆。例如,“但”字的误译为“只是”而非转折关系。这种误译会导致句的意思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误解。
与其他条件连词混淆:在现代汉语中,“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关联组合何时定型,凭现有材料还难以确定。虽然“只要”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比“只有”更常见,但某些情况下,“只是”可能会与其他条件连词混淆,导致语法关系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