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不过的意思

guò

不过

拼音bù guò

1.不过常用意思: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

词性副词
近义词

例句 1.你如果想去北京,坐飞机去最快不过了。

2.不过常用意思: 表示不超过某一范围,相当于“

词性副词
近义词 仅仅 , 只是 , 就是

例句 1.他不过是个孩子,你就别和他计较了。

3.不过常用意思: 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轻微的转折。

词性连词
近义词 只是 , 然而 , 但是 , 可是

例句 1.这个病人精神还不错,不过胃口不大好。

不过引证解释

1. 无差错。

1.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 《易·豫》

2. 不超过;不能超越。

1. 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 《管子·立政》
2.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比承谕及介甫所作王令志文,以为扬子不过,恐不然也。 宋 《与王深甫书》 曾巩
4.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 杨朔

3. 不经过;不进入。

1. 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 《淮南子·说山》
2. 望城不过,面邑不游。 三国 魏 《应诏》诗 曹植

4. 不能通过,有阻碍。

1. 德宗自复京阙,常恐生事,一郡一镇,有兵必姑息之,唯浑令公奏事不过,辄私喜曰:“上必不疑我也。” 唐 《唐国史补》卷中 李肇
2. 〔段成式〕牧庐陵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谓宾客曰:“此碑无用于世矣,成式读之不过,更何用乎!” 南唐 《金华子杂编》卷上 刘崇远
3. 凡背书不过、写字不堪,或损污书仿,犯规有罪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责之。 明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刘若愚

5. 过意不去。

1. 又如人遗之千里马,虽不受,后来荐人未尝忘之……便是吃他取奉意思不过,这便是私意。 《朱子语类》卷十三
2. 老汉却是看你们不过,今日賷助你些少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撰得些利息来过日子,却不好么?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6. 只须;只要。

1.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唐 《有感》诗之三 杜甫
2. 若要见春归处所,不过携手问东风。 唐 《阖闾城北有卖花翁因招袭美》诗 陆龟蒙

7. 用在动词后。

8.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最高。意谓到了极点。

1. 那月娥是个久惯接客,乖巧不过的人,看此光景,晓得有些尴尬。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2. 〔鲁编修〕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 《儒林外史》第十回
3. 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十三夜》 郁达夫

9. 副词。无非是;仅仅是。

1.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老子》
2. 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 唐 《叙诗寄乐天书》 元稹
3. 况且我既为官,做我配的须是名门大族,焦家不过市井之人,门户低微,岂堪受朝廷封诰,作终身伉俪哉?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4. 我不过是个拉幕的人,或者是个拙劣的讲解员或报幕员而已。 《不是日记的日记》 杨沫

10. 连词。只是。表示语意转折。

1. 你不见楼上那个人将他轰出来,砸掉了许多东西,他何曾敢说一声?不过,咱们不肯做这样霸道事。 《品花宝鉴》第三回
2. 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去。 《雪花飘在满洲》 杨朔

11. 螳螂的别名。

1. 不过,𬠅蠰。 《尔雅·释虫》
2. 𬠅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兖人谓之拒斧,又呼不过也。 明 《本草纲目·虫一·螳螂》 李时珍


相关词 不过尔尔

不过是什么意思

“不过”是一个多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根据不同的上下文,“不过”可以表示多种意思:

  1. 表示程度高:当“不过”用于形容词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时,通常表示程度很高,例如“那就再好不过了”。

  2. 表示转折:作为连词,“不过”常用于句子开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只是”,例如“病人精神还不错,不过胃口还不好”。

  3. 表示范围限制:作为副词,“不过”可以用来指明范围,表示“只、仅仅”,例如“当年他参军的时候不过十七岁”。

  4. 表示无法超越:在某些语境下,“不过”可以表示无法超越或凌驾,如“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5. 表示不经过或有阻碍:在一些情况下,“不过”可以表示不能通过或有阻碍,例如“此碑无用于世矣,成式读之不过,更何用乎”。

  6. 表示心里感到不安或过意不去:在某些语境中,“不过”也可以表示心里感到不安或过意不去,例如“老汉却是看你们不过,今日賷助你些少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撰得利息来过日子,却不好么?”。

  7. 表示条件:在某些句子中,“不过”可表示条件,例如“只要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8. 其他含义:此外,“不过”还可以表示螳螂别名。

“不过”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从动词性短语到副词再到连词的演变,其语法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词性逐渐减弱,谓词性逐渐增强,并最终语法化为连词。这种演变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省力原则和语推理机制。

因此,“不过”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灵活多样的词汇,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来理解。

“不过”在古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过程是怎样的

在古代汉语中,“不过”一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从其最初的使用形式和演变路径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过”经历了从动词词组到语用标记的转变,并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连词。

  1. 最初的使用形式
  2. 在古代汉语中,“不过”最初是一个动词词组,表示“不超过”或“不能越过”的意思。例如,在《红楼梦》中,“不过”作为连词的用法最早出现,标志着其从副词向转折连词的转变。

  3. 语法化过程

  4. “不过”最初是由副词“但”与判断词“是”组合而成,经历了从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到双音节副词再到转折连词的发展。这一演变过程中,“但是”由表限制的副词向转折连词的共性演变过程中,表现出语法化程度更深、语法化历程更复杂的个性特征。
  5.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过”的语义逐渐销蚀,使得“A不过”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凝固且独立的整体,呈现出性质形容词化的倾向。这种性质形容词化的倾向使得“不过”的语义贡献率低,无法保证主要由其所承担的高程度义得到彰显,在语言系统部机制的调节下,在南北方言的互相融合与影响作用下,结构式“A不过”需要选择在谓词性成分前的状语位置上添加高程度义副词来彰显和强化本应由结构式“A不过”所表达的高程度义。

  6. 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7. 在现代汉语中,“不过”常用于转折复句中,连接句,位于后一分句的句首,有时也用于转折句群中,连接独立的句子,同样位于后一句字的句首。此外,“不过”还可以连接两个段落,篇章中起转折作用,通常后面要有逗号。

“不过”作为连词时,与“是”、“只是”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不过”作为连词时,与“但是”、“只是”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场景、语气强度以及与其他关联词语的搭配上。

  1. 使用场景
  2. “但是”通用于表示与预期相反的情况,强调转折后的部分。例如:“虽然她跟小王结婚了,但是她并不爱他。”
  3. “只是”则用于表示轻微的转折,并补充次要情况。例如:“他各方面都很好,只是身体差一些。”
  4. “不过”也表示转折,但用另一种情况补充说明前面的情况,前后两种情况都是强调的重点。例如:“他身体直不太好,不过现在好多了。”

  5. 语气强度

  6. “但是”的对比强度较强,强调转折后的部分。
  7. “只是”的对比强度较弱,主要用于补充次要情况。
  8. “不过”的对比强度中等,既补充说明前文情况,也强调转折后的部分。

  9. 与其他关联词语的搭配

  10. “但是”可以与“虽然”、“却”等副词搭配使用,形成强烈的转折关系。
  11. “只是”通常不能与“虽然”和“却”一起使用,因为它们的语气不同,不能直接连用。
  12.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于补充,但其语气较轻,不直接表达转折关系。

  13. 书面语与口语语境

  14. “但是”、“然而”和“可是”通常用于书面语,而“只是”也适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语境。
  15. “不过”和“但是”则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使用。

“不”、“但是”和“只是”虽然都能表示转折,但它们在使用场景、语气强度以及与其他关联词语的搭配上存在差异。

在现代汉语中,“过”表示程度高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在现代汉语中,“不过”表示程度高的具体例子包括:

  1. “那就再好不过了”。
  2. “这位胡三先生虽然好客,却是个胆小不过的人。

“不过”在不同方言中的用法和含义有何差异?

在中文中,“不过”一词的用法和含义在不同方言中确实存在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不过”通常用表示轻微的对比或对立,带有修饰或例外的意味,用于软化对比或引入条件。例如,在普通话中,“这衣服虽然有点贵,不过质量很好。”(zhè yī fú suī rán yǒu diǎn guì , bú guò zhì liàng hěn hǎo。)这句话中的“不过”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然而,不同方言中的“不过”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某些方言中,“不过”可能更强调细节或补充说明,而在其他方言中,它可能更多地用于表达转折关系。此外,方言中的“不过”也可能在语气强度上有所不同,有的方言可能更口语化,而有的方言则可能更正式。

总结来说,“不过”在不同方言中的用法和含义确实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气强度、侧重以及是否用于书面语或口语中。

“不过”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文本意义的影响是什么?

在文学作品中,“不过”一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文本意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转折关系的表达:鲁迅的作品《野草》中,“然而”一词频繁出现,体现了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维特点。它常用于表达对立性、并列性、强制性和补充说明转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类似地,“不过”也可以用来表达转折关系,如“他去是去了,不过没有见到他想要见的人”,这种用法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和深度。

  2. 情感与思想的复杂性:鲁迅在《野草》中通过密集使用“然而”,表达了历史和现实的悖反感受以及生命存在的矛盾与紧张。同样,“不过”也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或思想观点,如“这本书写得很好,不过我不想买”,这不仅揭示了矛盾的心理,也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和真实感。

  3. 增强文本的连贯性和可读:在学术写作中,过渡词如“然而”被用来增强文本的连贯性和读者的专注度。虽然“然而”通常出现在句子开头,但其灵活运用可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过渡词,从而提升文章的整体质量。“不过”作为副词或连词,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帮助构建更加流畅和逻辑清晰的述。

  4. 文化与历史背景的反映:鲁迅的作品中,“然而”的使用与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密切相关,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样,“不过”的使用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使文本更具深度和真实感。

综上所述,“不过”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情感和思想表达,还增强了文本的连贯性和可读性,反映了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