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俩每每分别后,一年半载都见不上面。
2.他和儿时的伙伴分别了三十多年,今天终于又见面了。
1. 区别;分辨。
引
1. 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
《荀子·王制》
2. 虽孔墨之材,不能分别。
汉
《论衡·程材》
王充
3. 公首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余人。
宋
《司马温公神道碑》
苏轼
4. 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明
《传习录》卷上
王守仁
5. 我惭愧: 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
《野草·狗的驳诘》
鲁迅
2. 分头;各自。
引
1. 是时郎中令石建为上分别言两人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后汉书·袁安传》
3. 阴云夜合乾坤失,万象不能分别得。
元
《日将出》诗
耶律铸
4. 贾琏又命林之孝将那二百银子入在流水帐上,分别添补,开销过去。
《红楼梦》第四四回
5. 估计他们已走出很远,就分别在独立家屋和帐篷里投了几个手榴弹。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
魏巍
3. 划分。
引
1. 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翎侯民众,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
《汉书·西域传下》
2. 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隔绝内外也。
汉
《汉纪·武帝纪六》
荀悦
3. 书两卷不分别上下一二,惟镫之卷居前,筷之卷次之,与啸园本正相反,不知何也。
《看云随笔·桑下丛谈》
周作人
4. 差别;不同。
引
1. 〔王夷甫〕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南朝 宋
《世说新语·容止》
刘义庆
2. 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宋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诗之三
李纲
3. 本来歌谣都是原始的诗,从“辞”而论,并无分别。
《中国歌谣》
朱自清
5. 离别。
引
1. 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三国 魏
《与朝歌令吴质书》
曹丕
2.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晋
《拟古》诗之三
陶潜
3. 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绝。
明
《梧桐叶》第一折
李唐宾
4. 高赞直送上船,方才分别。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5. 裘自足夫妻向高龙夫妻痛哭分别,高龙送下了船便去。
《快心编三集》第十一回
6. 这次分别,下一次还不知什么时候见面呢。
《海啸》第三章八
峻青
6. 指浅显易懂。
引
1. 《讥俗》之书,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为分别之文。
汉
《论衡·自纪》
王充
7. 佛教语。谓凡夫之虚妄计度。
引
1. 禅心不合生分别,莫爱余霞嫌碧云。
唐
《答次休上人》诗
白居易
2.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宋
《水调歌头》词
刘过
“分别”这个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和用法,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以下是“分别”的一些主要含义:
离别表示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分离或离开。例如,“他们分别了好多年啦”。
辨别、区别:表示识别、区分事物之间的差异。例如,“我们需要分别真假,避免被欺骗”。
各自、个别:表示不同的个体或部分。例如,“对他们应该分别对待”。
分头、分开行动:指多个主体分别进行不同的任务或活动。例如,“几个人分别去做动员工作”。
差别、不同:表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不同。例如,“这两种食品虽然类似,但在口感和做法上分别很大”。
划分、分界:指将某物或某区域分开。例如,“这个计划需要分别进行几个阶段”。
佛语教术中的“虚妄计度” :指凡夫的错误判断和分别心。
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的具体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其意思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分别”可能用于描述物理上的分离,而在哲学或宗教讨论中,它可能涉及更抽象概念,如意识的辨别和区分。
此外,“分别”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表示采取不同方式或分头行动。在一些情况下,它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表示区别或不同的地方。
“分别”是一个多义词,其体含义取决于使用的上下文和语境。通过理解这些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在佛语教术中,“分别”具体指的是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区别的评判,源于内心的执着和妄想,导致心智受束缚,产生苦恼和烦恼。这种分别心是修行无益的障碍,因为它使人无法保持心境如水的状态,顺应环境而不随它转。修行在于找到真心,归依于真心,而“分别”被视为与妄想、执着等同的东西,需要被制服以实现涅槃的境界。
在佛教中,“分别”还被描述为心及心所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的过程。它分为自性分别、计分别和随念分别三种。自性分别指对现在所领受的有为诸法(即行者)自相进行的分别;计度分别指对过去、未来、现在不现见的诸法进行的思构分别;随念分别则指对过去曾领受的有为之诸法(即共相)进行的追念分别。
此外,“分别”在大乘佛教中被视为虚妄分别,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无分别智分加行、根本、后得三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
副词和名词在汉语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功能。以下是它们的具体用法和例子:
1. 基本定义:副词是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通常用来描述动作、状态或特征,如时、地点、程度、方式等。
2. 分类与用法:- 时间副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如“现在”“昨天”。- 地点副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如“这里”、“那里”。-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的程度,如“非常”、“很”。- 方式副词:表示动作的方式,如“小心地”、“快速地”。
3. 例子:- 时间副词:“他昨天去了北京。”(“昨天”)- 地点副词:“她在这里等你。”(“这里”)- 程度副词:“这本书非常好。”(“非常”)- 方式副词:“他小心地开车。”(“小心地”)
1. 基本定义:名词是表示人、地方、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可是单数或复数形式。
2. 分类与用法:- 具体名词:指代具体的人、地点或物品,如“桌子、“椅子”。- 抽象名词:指代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如“自由”、“梦想”。
3. 例子:- 具体名词:“桌子上有两本书。”(“桌子”、“书”)- 抽象名词:“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梦想”)
副词和名词在汉语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而名词则用于表示人、地方、事物或抽象概念。
在哲学或宗教讨论中,分别心被理解和描述为一种心理状或认知过程,它涉及对事物的区分、辨别和评价能力。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根据,分别心是人类心智中形成的一种对世界的分辨、辨别和评价能力,它使我们能够将不同事物区分开来。这种能力对于建立文明社会至关重要,例如,它帮助我们识别哪些动物对人类有危险,哪些动物对人类有益。然而,佛学认为分别心制造了“我”这个概念,而对分别心的执着则造就了“我执”,即自中心的观念。
进一步解释了分别心在个人认知中的作用,指出它源于对自我的专注,导致五蕴(色、受、、行、识)的发展,进而产生二元对立和执着,使空间变得狭小和固化。修行中,从有分别心到无分别心的转变,最终回归到原初的“一”的态,这体现了分别心在道德判断和面对他人困境时的表现,以及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异。
引用了明如法师的《三藏法数》来阐述分别心的三种类型:自性分别、随念分别和计度分别。这些分别心类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快乐、痛苦等情感只是文字认知,是“心”给予文字情绪的结果。
指出,分别心最初源于人类为满足基本需求而产生的简单区分,如温饱与淫欲。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别心的含义逐渐扩展,成为衡量个人价值和成就的标准。然而,过度的分别心可能导致不平衡心态和附属产品如贪嗔慢疑的产生。
引用《道德经》中的名言,指出人们倾向于创造和执着于概念,这导致了分别心的产生。分别心原本是为了区分事物样式和属性,便于交流和管理,但过度分别心会成为认识规律的障碍。
提王阳明心学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解释了分别心就是一念妄动,起了分别执着,就生了善恶、好坏、苦乐等感受。分别心还是佛法说的透彻心对外有两层作用,最内层是了别,第二层是分别。
认为,在绝对宇宙中不存在分别心,因为那里的人们拥有智慧和包容心,且生活在一个没有分别心的环境中。然而,在轮回世界中,人们却有习气,即使有些人想做到无分别,也只是空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产生分别心,这导致宗教徒之间相互排斥异己。
探讨了人类矛盾和纷争的根源,指出“分别心”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表象而非本心来评判是非对错,这种心态源于自我中心和无明。佛教认为这是痛苦的根,而儒家则提出通过正确运用分别心,按道德标准管理分别心,可以实现和谐社会。
强调,“分别心”与贪嗔痴慢疑等情感一样,无法被彻底去除,而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情感体验。通过修心、打坐、积福、拜忏等方法,可以逐步减少恶业,向真善美。
在哲学或宗教讨论中,分别心被理解和描述为一种心理状态或认知过程,它涉及对事物的分、辨别和评价能力。
在不同语境下,词语的使用频率和偏好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几个例子:
在口语和书面英语中,“often”比“frequently”更常用。这反映了“often”的适应性和多功能性,使其在各种交流场合中占据主导地位。
“we aren’t”与“we’re not”:
在口语中,“we’re not”的使用频率远高于“we aren’t”。尽管两者都是有效的表达方式,但“we’re not”在日常对话中更为常见。
“preventive”与“preventative”:
尽管两者语法上都正确,“preventive”在日常口语和正式写作中更受欢迎。根据多权威来源的偏好,“preventive”的使用频率远高于“preventative”,尤其是在北美、英式英语和澳式英语中。
“while”与“whilst”:
“while”在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中都较为常用,而“whilst”则更多见于英国英语且被认为有些过时或正式。在现代文本中,“while”使用更为广泛。
介词的使用:
“among”和“while”在口语中更常见,而在书面语中,“amid”和“while”的使用更为普遍。尽管这些词源自中世纪,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和偏好因情境而异。
语言风味对翻译的影响:
词语的使用率和偏好不仅受到语法和历史的影还受响,到地域、文化、形式和语境的制约。
要准确区分“分别”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区别”、“辨别”)的使用场景,首先需要理解每个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区别: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或差别。例如,在法律中,不同案件可能有不同处理方式,这时可以使用“区别”来描述这种差异。区别还可以用于描述语言上的不同,比如北京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辨别:这个词汇通常用于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事物,尤其是当需要判断事物的真伪、优劣时。例如,辨别方向或声音。辨别也可以用于更细致的观察和判断,如辨别忠佞。
分别:这个词汇既可以表示分开,也可以表区分。例如,分别处理不同的任务或分别对待不同的人。在某些情况下,“分别”还可能带有离别的意思,如暂时分离。
总结来说,“区别”主要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的差异;“辨别”则侧重于识别和判断;而“分别”既可以表示分开,也可以表示区分,有时还带有离别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