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段论述前后矛盾,可见作者思维混淆。
2.这种混淆黑白的说法,是在误导消费者。
1. 混杂;错乱;界限模糊。
引
1. 真伪颠倒,玉石混淆。
晋
《抱朴子·尚博》
葛洪
2. 其时虽克平大乱,而任用非才,朝政混淆,无复纲纪。
《周书·艺术传·姚僧垣》
3. 夫善恶是非,相与混淆,若待之如一,无所别白。
宋
《陈三德上殿札子》
司马光
4. 主观客观的混淆,使你一百年也不能解决一个小小的问题。
《饿乡纪程》四
瞿秋白
2. 使混淆。
引
1. 你想他们有甚弄钱之法?无非是包揽词讼,干预公事,鱼肉乡里,倾轧善类,布散谣言,混淆是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
2. 我们又深信八年抗战既已使黑白分明,再要混淆它,已经是不可能的。
《谨防汉奸合法化》
闻一多
“混淆”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丰富且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种应用。以下是关于“混淆”的详细解释:
混淆的基本含义是指将一样东西误为另一样东西,使界限不分明或制造混乱蒙蔽人。例如,在法律上,混淆通常指使用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上的商标,因为二者相同或近似,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误认。
心理和认知层面:
在心理学和教育领,混淆被定义为一种认知状态,与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或停滞有关。当个体在正常学习流程中遇到矛盾信息和不确定性时,会感到困惑,这种状称为“认知失衡”。混淆可以促使人们探索、质疑现有信念或创造新视角。
语言和文学中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混淆”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如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描述的混乱景象。此外,混淆也用于描述信息传播中的误导行为,如混淆是非、颠倒是非。
计算机科学中的混淆:
在计算机领域,“混淆”指的是修改代码以保留其行为但隐藏其结构和意图的操作。这种技术用于保护软件知识产权或防逆向工程。
历史和文化背景:
混淆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尚博》,形真伪颠倒、玉石混淆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中,混淆被用来描述思想上的混杂、界限模糊以及政治、法律上的混乱。
法律和商业中的混淆:
在法律上,混淆涉及通过虚假陈述导致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误解的行为。这可能包括使用与知名商标相似的名称或设计,以欺骗消费者。
哲学和逻辑中的混淆:
“混淆”不仅指物理上的混杂界限模糊,还涉及心理、认知、法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现象。它既可以是无意的误解,也可以是有意的误导行为,反映了人类思和交流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混淆在心理学中对学习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根据多项研究,混淆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工具,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概念时。以是混淆如何影响学习和认知过程的详细分析:
促进深层次处理: 混淆可以促使学习者更深入地处理材料,以解决他们的困。例如,一项由圣母大学的西德尼·D’Mello领导的研究发现,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矛盾信息时,他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材料,从而后期测试中表现更好,并能更成功地识别新案例研究中的缺陷。
增强理解和记忆: 混淆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信息。研究表明,当学习者处于混淆状态时,他们对科学推理和实验设计的理解会受到影响,并在最终测试中表现更好。这表明混淆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和长期记忆的形成。
作为知识发展的标志 混淆通常发生在面对新信息时,尤其是复杂、反直觉或与以往经验不同的信息。这种混淆源于先前知识无法应新信息,导致认知障碍。然而,混淆也可以被视为知识发展的标志,提醒学生和教师注意学习中的问题,并促使他们寻找更好的理解策略。
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 混淆不仅有认知上的影响,还可能引发情感反应。例如,当习者因感到羞愧而对自己感到困惑时,这种情绪反应可能妨碍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教育者需要在引导混淆的同时,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困惑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策略性引入混淆: 研究表明,适当引导和调节混淆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模拟协作学习环境中,通过动画角色表达错误或矛盾观点来诱导混淆,可以显著提高学习者的多次选择题测试和迁移测试的表现然而,故意让挣扎的学生陷入混乱并不明智,应避免在高风险学习活动中诱导混淆。
总之,混淆心理学中对学习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是双刃剑。适当引导和调节混淆可以促进深层次处理、增强理解和记忆,并作为知识发展的标志。然而,如果混淆与试图理解的内容无关或没有资源来解决混淆,可能会导致挫败感和脱离。
在计算机科学中,混淆技术通过多种手段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主要目的是防止源代码被逆向工程和盗窃。以下是混淆技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详细解释:
增加代码复杂度和降低可读性:混淆技术通过重命名变量、方法和类名,使其变得难以理解。例如,将有意义的名称替换为无意义的名称,或者引入冗余逻辑和复杂的语言结构,使人类读者和反编译器难以理解代码的真正意图。
隐藏关键信息:混淆技术可以隐藏或复杂化代码中的关键部分,如业务逻辑、设计模式和创新算法。即使代码被反编译,攻击者也难以解读这些关键部分,从而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防止反向工程:通过控制流混淆、字符串加密和数据流混淆等技术,混淆技术使得代码更难被分析和理解。这不仅增加了破解程序的难度,还阻止了恶意行为者利用漏洞进行非法访问或数据泄露。
增强安全性:混淆技术为程序添加了额外的安全层,使潜在攻击者以利用漏洞。通过隐藏安全机制、加密密钥和秘密流程,混淆技术有效地阻止了恶意行为者的攻击。
优化性能和大小:除了保护知识产权外,混淆技术还可以优化应用程序的大小和性能。通过代码压缩、删除冗余代码和资源优化等术,可以显著减少代码库的大小,尤其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
执行许可协议:在特定许可条件下销售软件时,混淆技术可确保遵守许可条款,防止软件的未经授权使用或修改。
威慑轻度黑客:混淆技术作为对轻度黑客的有力威慑,使代码难以被理解,从而阻止不希望的访问尝试。
在商标法中,关于混淆的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判断商标使用是否可能导致相关公众对商品来源产生误认或认经营者之间存在特定联系。这一概念的判定基于多种因素,包括商标标志的近似程度、商品的类似程度、请求保护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程度、相关公众的注意程度及其他相关因素。
根据《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三十条和第五十七条等条款,混淆的核心在于判断商标使是否可能导致相关公众对商品来源产生误认,或认为经营者之间存在特定联系,如许可使用或关联企业关系。此外,《商标法》还规定,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可以直接认定为构成商标侵权,无需再考虑是否构成混淆的问题。
混淆的可能性判定考虑了商标标志的近似程度、商品的类似程度、请求保护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程度、相关公众的注意程度等因素。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九条中提到,对于同一种类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会使公众构成混淆。
混淆不仅限于商来源的混淆,还包括使人产生相同或者近似的商业标识的两个使用者具有密切的商业关系的印象,即关联关系的混淆。因此,混淆在商标法中的应用不仅涉及接的商品来源混淆,还可能涉及更广泛的商业关系混淆。
在哲学中,对混淆概念的探讨涉及多个层面和观点。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逻辑错误与同一律: 混淆概念是一种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即概念要确定,并保持其含义的同一,不能随意变更。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清楚或缺乏逻辑修养,无意之中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从而造成概念混乱。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使用。这种行为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例如任意改变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变成另外一个概念,或者将似是而非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混淆概念的影响: 混淆概念不仅影响个人判断,也影响社会对科学、技术和宗教的看法。例如,将饮食习惯与长寿混淆、将数学与几何混淆等,这些混淆可能导致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混淆概念还可能削弱论证的逻辑力度,使观点不明确,概念含义模糊。
哲学史上的混淆: 在哲学史上,将概念视为独立实体的观念造成了混淆。例如,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就存在这种混淆,忽视了经验可能包含错误信念、迷信和无知。这种观点强调了对现实的深刻理解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将概念为独立存在的实体。
心理学与认知机制: 近年来,混淆(confabulation)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究中也得到了关注。混淆是指人们讲述的通常是虚假的、不基于现实的故事,尽管没有欺骗意图。这种现象与自性、理性等核心哲学概念紧密相关,并且在记忆、自我解释、认知机制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有复杂的影响。
诡辩手法: 混淆概念通常是一种不正当论证的诡辩手法,它利用同一语词在不同意义上的使用,或是利用两个语词在语义或语形上的相似或部分相同,来达到混淆或偷换概念的目的。
总之,哲学中对混淆概念的探讨涵盖了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影响范围、哲学史上的问题、心理学研究以及诡辩手法等多个方面。
在文学作品中,混淆(ambiguity)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通过模糊现实与想象、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深度。例如,在亨利·詹姆斯的《转角的蝴蝶》中,通过不可靠的叙述者、梦幻般的意象和故意模糊的情节,读者被引导去质疑现实与想象的界限,从而深入探索人物的神状态和内心冲突。
此外,诗歌中的混淆手法也广泛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认知混乱。例如,詹姆斯·梅里尔的《胜利犬》和露易丝·格鲁克的《Matins(原谅我,如果我说我爱你)》等诗歌,通过独特的语言和结构挑战读者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在面对世界时的主观性和不定性。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叙事角度的混淆艺术也是她早期小说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她利用中文语法特点,故意制造叙述角度的“混淆”,以描写主人公看到但不理解的风景,感觉但不明白的心理,以及自己当时没能意识到的情感或潜意识。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运用了混淆手法,通过双关语和对联等语言技巧,创造出看似矛盾图像,如“暴力的爱情”和“恋爱的仇恨”,反映了角色们因混乱而无法确认事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