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的年岁虽高,但仍耳聪目明,健步如飞。
例句
1.因为年岁久远大家早把这件事情忘记了。
1. 犹年月。岁,年。
引
1.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楚辞·离骚》
2. 资此永幽期,岂伊年岁别。
南朝 宋
《邻里相送至方山》诗
谢灵运
3. 年岁促,欢去速,意易足,事难续。
明
《帝台春》词
刘基
4. 春分奇冷,一定又是一个大水年岁。
《丰收》
叶紫
5. 这年岁,少开口啊!
《航线》
沙汀
2. 犹年成;年景。
引
1. 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
《墨子·七患》
2. 然从变改以来,年岁不熟,谷价常贵,人不宁安。
《后汉书·鲁恭传》
3. 年岁不好,柴米又贵。
《儒林外史》第一回
4. 耕田园遇好年岁,收得麻,收得米,捕得鹿且多。
《中国歌谣资料·南社会饮歌》
3. 年纪。
引
1. 辨其年岁,与其贵贱。
《周礼·夏官·司士》
2. 夫人之所爱憎,在容貌之好丑;头发白黑,在年岁之稚老。
汉
《论衡·讥日》
王充
3. 见人家后房或北里娼女多隐讳年岁,往往不肯出二十以上。
宋
《寓简》卷十
沈作
4. 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
清
《池北偶谈·谈故二·官年》
王士禛
5. 儿子并且怕他娘,也觉得应该体贴他娘,不敢逼着上了年岁的老太婆逃出去拼死活。
《春种秋收·灾难的明天》
康濯
“年岁”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年龄或年纪:这是“年岁”最常见的用法,指的是一个人的年龄或生物的生年数。例如,《周礼·夏官·司士》中提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这里的“年岁”就是指年纪。
年代或时间:在某些语境下,“年岁”也可以指一个时间段或年代。例如,在《天演论中提到“年岁之中”,这里的“年岁”指的是时间或年代。
农作物收成状况:在古代文献中,“年岁”有时也用来描述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如“歉岁”表示收成不好的年份。
农历时间单位:在古代,“年岁”最初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到下一年的正月初一之间的时间间隔,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公历年。
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年岁”常被用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如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岁”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年龄、年纪,也以指年代、时间,甚至农作物的收成状况。
在古代文献中,“年”一词最初是指谷物成熟,后来引申出年龄、年薪等含义。甲骨文中的“岁”字象人背禾,反映了当时人们收割稻穗的方式和收获方式的变化。殷代对于种植谷物非常重视,卜辞里面的“年”字,不作“年岁”的“年”字解释,而是“年谷丰盛”的意思。在甲骨卜辞中常见“求年”“受年”及“受黍年”“受稷年”等辞例占卜,正是用“年”字的本义,卜问农作物庄稼的收获年成。
具体来说,“受年”指的是谷物成熟收获,“禾”和“受年”一样指的是庄稼成熟收获。殷人使用石镰或蚌镰收割农作物,并把收获的禾穗一把一把地捆成束,象征一年的收成。在甲骨文中,“年”字除了表示本义的年成收获和表示引申义的年岁时间外,还没有形成后世所谓年节意义上的“过年”概念。
此外,《说文解字》中对“年”的解释是:“年,谷熟也。从禾,千声。”禾的意思是粮食作物的总称,“千”形容禾多,而禾多意味着丰收。《春秋传》曰:“大有年。”由谷熟引申为时间概念,是由于古代禾谷一年只得一熟的缘故。
年岁作为农历时间单位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文现象、物候变化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确定时间单位,其中“年”最初与农作物的成熟周期相关联。
在三代以前,即夏商周时期,“年”的概念已经出现,并且不同朝代对一年的开始有不同的规定。例如,《诗经》中提到西周时期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而《尔雅·释天》中记载了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曰载,说明了不同朝代对年份的称呼有所不同。
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才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农历中的春节习俗。
此外,古人还根据月亮和太阳的运动创造了阴历和阳历两种时间单位。阴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基础,一年为354天;而阳历则以太阳视运动为基础,一年为365天。这种时间单位的演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年岁”一词常用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感慨通常通过诗人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反思来体现。例如,在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作品中,他感叹自己年岁已高,却未能有所为,只能在春天独自饮酒作乐以求慰藉。宋代诗人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借老年人的视角反思岁月流逝中的青春与梦想,表达了生命短暂的深切感受。
此外,陆游在其诗词中回顾了一生从朝气蓬勃到白发苍的变化,感叹岁月无情,但同时也保持乐观的心态,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情享受生活。现代诗人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则通过“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一句表达了对离别时光的柔情和对过去时光的缅怀。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文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思考,也让我们在漫漫岁月中得以窥见人类情感的共鸣。
在不同的朝代中,“年岁”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政治社会背景下,这种变化尤为明显。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年”和“岁”这两个词在古代有明确的区分根据《尔雅·释天》的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称“年”,而唐虞时期则称为“载”。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这些称呼并不是严格固定的。例如,在《战国策》中,“年”和“岁”可以并用,没有明显的时代差别。
在先秦时期,“年”和“岁”的概念主要与农业收获相关。甲骨文中常见的“求年”“受”等词汇表明古人用“年”来指代庄稼生长与收获的周期。这说明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因此“年”成为了一个重要时间单位。
此外,不同朝代对年岁的称谓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例如,在明朝,朱元璋定年号为“洪武”,体现了他以武定国的尚武思想;而朱允炆继位后定年号为“建文”,意在建立文治。清朝初期,福临改元为“顺治”,寓意准今酌古以顺天治理;康熙则定年号为“康熙”,意在与天下更始,宏扬新化。
在现代社会中,“年岁”的概念进一步扩展。例如,过一年,人就增长了一岁,因此“年”引申为岁数,如“年纪”“年龄”等。此外,“年”还被用来表示每年的、一年一次的活动,如“年薪”“年会”等。
总之,“年岁”的含义在不同朝代中经历了从农业收获周期到时间单位再到社文化象征的演变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年岁”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从古代文献到现代用法,“年岁”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包括年龄、年代、年头、年成和景等。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年岁”更多地用于描述年龄,如“十岁”、“六十岁”等。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年岁”一词的使用也逐渐受到其他表达方式的影响。如,近年来以年份来谈论年龄成为一种新趋势,如“我是几几年出生的”,这种表达方式在口语、网络语言以及正规媒体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多元化和语言迭代的趋势。
另外,“年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还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例如,“岁月不饶人”、“岁月静好”等表达都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表达方式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历程,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