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位同学只是脾气暴躁些,并不算难处。
2.当地人都在背后议论,说她性格乖张,十分难处。
例句
1.他会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难处,我们不要妄下定论。
2.我理解他的难处,所以常常帮助他。
1. 谓难以理解之处。
引
1.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
南朝 宋
《世说新语·文学》
刘义庆
“难处”一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不容易相处:指与人相处时遇到的困难或麻烦。例如,某人性格孤僻,不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这时可以说他有“难处”。
困难的地方:指情或任务中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障碍。例如,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可以说这个任务有“难处”。
灾难、祸事:指遭遇不幸或灾难性事件。例如,某地发生自然灾害,人们生活陷入困境,这时可以说他们临“难处”。
困境:指处于不利的情况或境地。例如,某人失业且经济困难,可以说他处于“难处”。
总结来说,“难处”可以表示与人相处的困难、任务中的难题、遭遇的灾难或困境等。根据具体语境,“难处”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难”一词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其在汉语中的词义演变路径、语法特征以及与汉文化的关联。
从语法角度看,“难”在先秦汉语中主要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困难,不容易”之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难”逐渐演变为动词或使动构词,以表示做某事很难、惧怕某事等意思。这种演变反映了汉语中述谓形容词向心理动词的转变过程。例如在《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提到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里的“难”就是形容词的用法。
此外,“难”的词义发展还涉及其变调构词现象。孙玉文的研究指出,“难”的变调构词主要发生在形容词“不容易,困难”与动词“使遇到困难,阻碍,被阻止”之间。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难”的语义内涵,也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歧义性。
从文化背景来看,“难”字的起源与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认为,“难”是“汉”的本字或字根,即“汉”的本源是“难”。这种观点认为,“难”是由“艰”演化而来,并在祭祀活动中为人类祈福而赴死的行为得到引申。因此,“难”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承载了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难”一词在汉语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是复杂且多样的。
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难处”有多种特殊的含义和用法。例如,在白文方言中,“难处”表示困难,如“医生难请到”和“这条路难走”。此外,在汉语中,“难处”也可以指与人相处的困难,例如“和他很难相处”。
在其他方言中,“难”字的读音和含义各不相同,但基意思都是表示“困难、不容易”。例如,“难过”表示“过不去”,而“难受”则表示“怨恨”。这些方言中的用法展示了“难处”在不同语境下的多样性。
此外,在佛教术语中,“难处”也有特定的含义,如“难得”表示难以获得或实现。这种用法体现了“难处”在宗教和哲学领域的特殊意义。
“难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趋势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词义上看,“难处”主指困难的地方或难以处理的事情。它不仅用于描述与人相处的不易,如“脾气不好的人很难处”,也用于指事情的困难之处,如“这事极为难处”。此外,“难处”还可能指灾难、祸事,即即将面临的困境,如“他做事这样心不在焉,迟早会有难处”。
在现代汉语中,“难处”一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描述个人或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例如,在成语“世上无难事”中,“难处”被用来强调面对困难时应保持积极态度,勇于克服挑战。这表明“难”在现代汉语中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还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从境变化趋势来看,“难处”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灵活。它不仅限于描述个人情感或社会现象,还被用于表达对复杂情况的应对策略。例如,在成语“左右为难”中,“难处”被用来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即处于两难境地。这种用法体了“难处”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境扩展,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人们在面对选择和决策时的困境。
在区分“难处”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困难”、“挑战”)的使用场景和含义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难度与复杂性:根据,”challenging”和”difficult”都包含难度、复杂性和个人进步的可能性。然而,”difficult”更倾向于描述某事不简单,而”challenging”则暗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成长或发展。
斗争逆境:指出,”difficult”带有更广泛的斗争或逆境含义,不强调改善或成长的可能性,而”challenging”则包含难度、复杂性和个人进步的可能性。
具体与泛化:还提到,当这些词汇被翻译成目标语言时,其含义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具体和广泛。例如,“challenging”一词通常包含难度、复杂性和个人进步的可能性,而“difficult”则带有更广泛的斗争或逆境含义,不强调改善或成长的可能性。
语言学现象:描述了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词可以有多种含义,这取决于上下文和语境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词可以表示“智慧”,在其他情况下,它可以表示“困难”。
隐喻与表达:探讨了中文中与“困难”相关的词汇和短语的使用,特别是与“容器”概念相关的表达。文章指出,尽管“容器”概念在中文中并不常见,但与“困难”相关的词汇如“陷入重重困难”仍然存在,尽管其在语境中的作用可能不如其他语言中的同义词常见。
名词与形容词:列举了与困难相关的名词和形容词,括较小的困难概念如“snag”(小麻烦)、“hickey”(小障碍)和“glitches”(技术问题),以及更重要的困难类型如“setback”(停滞)、“stumbling block”(阻碍)、“pitfall”(陷阱)、“obstacle”(障碍)、“impediment”(妨碍)、“dilemma”(困境)和“ordeal”(严重体验)。
英语中的多样性:讨论了“difficulty”在英语中的表达,特别是在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中对“difficulty”的定义。文章指出,“difficulty”可以被翻译“crisis”,即困难或危机,但它也可以被理解为“difficulty”,即困难。文章还提到了“difficulty”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例如在描述个人经历的难时,以及在描述组织或机构面临的困难时。
丰富内涵:通过列举“困难”、“咨询”、“接触”、“控制”、“内容”、“不尊重地”和“上下文”等词汇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展示了“困难”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内涵。
在文学作品中,“难处”通常被描绘为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主题,反映了人类生活的矛盾、荒谬和复杂性。根据Amal Nasser Frag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苦难是几乎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突出主题,它不仅在生活和文学中都是重要的主题,而且诗人经常使用苦难的存在,并且总是意识到其不可避免性。这种苦难反映了现代心理学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所呈现的角色中的苦难暗示揭示了我们生活的矛盾、荒谬和复杂性。
例如,在鲁迅的作品《故乡》中,闰土的悲苦不仅浮于静态的描摹,而是道出了故人的颓变带给“我”极大的痛苦:“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鲁迅不仅以“弱者本位”思想体恤弱小者非人的生存处境,而且从这一视角出发,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进而对症下药,奋起刨除坏掉的祖坟,创建第三样时代。
此外,史铁生在其作品中也频繁使用了痛苦、困苦、困难、困境、绝境等词语,这些词语恰恰是打开他文学宝藏的语言密码。他的写作初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别人羡慕我母亲”,为自己残疾之躯的尊严与出路。然而,他逐渐走出一己之悲喜,关注了与自己同样遭受病痛与歧视的残疾人群体,为中国当代文学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残疾人形象,这些角色大都备受自身残疾和生活困顿的折磨。
在埃德加·阿尔伯特·盖斯特的诗歌《工作之难》中,艰难”这个形容词被用来强调劳工的遭遇,它冷却了激起的雄心壮志,阻碍了通往卓越目标的道路。这首诗通过描述劳工的困境,反映了社会对工作的负面看和对个人雄心壮志的打击。
卡夫卡的作品则因其描绘的阴暗恐怖的世界而被冠以“卡夫卡式”的标签,其中个体在与阴险、敌对力量的斗争中徒劳无功。尽管卡夫卡的虚构作品确实涉及苦难,如迫害、挫败、折磨、疏离、漂泊或死亡,但作品中也充满了失败的窒息氛围。这种对卡夫卡黑暗故事的不同解读表明,仅将卡夫卡的作品归类为“苦难”可能未能充分揭其深层含义。
总之,“难处”在文学作品中被描绘为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主题,映了人类生活的矛盾、荒谬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