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们越过重重的高山,终于到达目的地了。
例句
1.我这次月考的总分,已经越过老师所规定的标准。
1. 超过。
引
1. 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
清
《续〈师说〉》
黄宗羲
2. 老常步眼大,不久就越过了田大瞎子。
《风云初记》二一
孙犁
2. 度过;跨过。
引
1. 他对能越过生人见面时局促,心里很高兴。
《开市大吉》
航鹰
“越过”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表示经过、跨过、超过或度过某障碍或界限。例如,越过山峰意味着通过山峰到达另一边,越过河流则表示通过河流到达对岸。此外,“越过”可以引申为克服困难或超越某个标准、数值等。
具体来说,“越过”以用于描述物理上的跨越,如“越过高山”、“越过平原”,也可以用于抽象的概念,如“越过预算”、“越过障碍”。在不同的语境中,“越过”还可以表示时间上的度过,如“越冬”即度过冬天。
总之,“越过”是一个多义词,涵盖了跨越、超越、经过等多个方面,适用于各种场景和表达方式.
“越过”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显著。从先秦时期开始,“越”字主要作为动词使用,表示“越过、跨过”的基本义。例如,在《左传·庄公二十一年》中提到:“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卿非君命不越竟”,这里的“越即表示跨越或越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字逐渐虚化,并在南宋时期开转为程度副词的用法。这种转变标志着“越”字从实词向虚词的过渡,这一过程经历了连动结构、状中结构和程度副词三个阶段。例如,在南宋时期,“越”字单独用作程度副词后,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宋元时期是“越”语法化的转折期,在此之前,“越”以实词义为主,而在宋元时期,“越”不仅开始作为程度副词使用,还出现了“越加”这样的词组。这一时期,“越”开始从表示程度向表示关联虚化。
在现汉语中,“越”字的定义为“通过、越过”,并且在电影和书籍中出现频率极高,体现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广泛使用。此外,“”字还可以表示及、到的意思,如“越明年”、“越贫者自南海还”等句子展示了其在时间概念上的应用。
“越过”与其他类似词汇(如“通过”、“跨过”)在含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常用于描述物理上的跨越,如“越过山丘”、“越过河流”等。
“通过”:
在法律、议案等情境中,表示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
“跨过”:
“越过”也具有空间穿透性的特点,但更侧重于描述跨越的动作。
介词用法:
“越过”也可以作为介词使用,但其主要用法是描述跨越的动作。
过程性和结果性:
“越过”、“通过”和“跨过”在含义和用法上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都涉及空间上的跨越,但具体用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越过”有多种新兴的或特殊的用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表示程度加深:在一些句子中,“越”字可以用来表示程度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加深。例如,“我越来越喜欢中国的春节”。这种用法强调了某种情感或状态随时间或条件变化而逐渐增强的趋势。
不按常规次序:在某些情况下,“越”字用于描述不按照一般的次序或规则进行的行为。例如,“越界”、“越轨”等词组,分别表示超出界限或违反规范的行为。
跨障碍:传统的用法中,“越”字常用于表示跨过某种障碍或界限,如“越过了一座山”。这种用法强调物理上的跨越。
超越常规或限制:在现代汉语中,“越”字也常用于描述超越常规或打破限制的行为,如“逾越法令”、“逾越规矩”。这种用法体现了对现有规则或标准的突破。
时间上的过渡:虽然“越”字更多地用于空间上的跨越,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表示时间上的过渡,如“越明年”表示到了第二年。
在文学作品中,“越过”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它不仅指代物理上的跨越,还涵盖了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超越。
从物理层面来看,“越过”常常象征着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移动,这种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某个地点,而是涉及跨越将它们分的边界。例如,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桥梁的跨越象征着个人成长、克服恐惧和超越旧有结构的过程。这种跨越不仅味着前进,也意味着告别,促使人们在新的和旧的结构之间做出选择,否定原有的状态。
从心理和社会层面来看,“越过”象征着个体意志和行动的结果,它强调主动面对并尽可能克服障碍。例如,在宇文所安的作品中,“过”的符号象征着离别的距离,而青草的绿色则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象征着人们对回归自然和动物性的渴望。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个体对自然的向往,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越过”在宗教和哲学反思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逾越》一文中,“逾越”被描述为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象征着净化和灵魂从错误中解脱出来,与上帝建立联系的过程。这种象征意义强调了通过觉醒和个人化来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越过”还常常与文化和社会变迁相关联。例如,在五四运动期间,郭沫若的诗歌中描绘的滚滚洪涛象征着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和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这种象征意义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革,还揭示了文学作品在记录和反映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越过”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它不仅涉及物理上的跨越,还涵盖了心理、社会和精层面的超越。
要准确理解和使用“越过”在抽象概念上的应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越过”在英语中作为介词的使用具有丰富的多义性。例如,文章《Polysemy Analysis of the Preposition “Through”》指出,“through”可以通过隐喻映射到时间认知领域,从而获得对时间的新理解。类似地,文章《The semantics of spatial prepositions》提到,“over”这一介词在抽象概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意义扩展的可能性高于具体空间介词。这些研究表明,“越过”在抽象概念中的应用可以通过隐喻和概念映射来实现。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讨论了概念的超越性使用,即概念不仅与具体事物相关联,还与一般事物相关联。这种超越性的使用表明,抽象概念需要通过经验直觉来获得其客观有效性因此,在使用“越过”这一抽象概念时,必须展示与之对应的表象,否则概念将失去意义。
此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文章《Varying Abstractions》探讨了“over”的多义性网络,并指出基于BERT嵌入的分布统计方法与基于概念的模型在识别“over”不同含义上的差异。这表明,在使用“越过”这一抽象概念时,需要考虑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以确保其含义的准确传达。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上下文的重要:在使用“越过”这一抽象概念时,上下文至关重要。例如,在诗歌中,“他的眼睛越过屋顶发出抗议”这句话中的“越过”具有隐喻意义,表示一种超越或突破。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
隐喻的使用:隐喻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有效手段。例如,“她打破了玻璃天花板”中的“打破玻璃天花板”是一个隐喻,表示突破性别歧视的障碍。这种隐喻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抽象概念。
避免过度抽象化:在表达抽象概念时,我们需要避免过度抽象化,以免失去实际意义。例如,Sangharakshita在其演讲中提到,表达得越象,就越难以准确传达佛法的真谛。因此,在使用“越过”这一抽象概念时,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具体性和可理解性。
总之,要准确理解和使用“越过”在抽象概念上的应用,我们需要结合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并根据具的上下文和隐喻来理解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