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在工作岗位中绝不敷衍塞责,很受领导器重。
2.一人做事一人当,这次你别想塞责了事!
1. 尽责;补过。
引
1. 及母死三年,鲁兴师,卞庄子请从。至见于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
《韩诗外传》卷十
2. 弘(公孙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3. 此人虽万被诛戮,不足塞责。
唐
《寄许京兆孟容书》
柳宗元
2. 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敷衍了事。常用作谦词。
引
1. 居无何,邑人有与其弟谷恭同姓名者,坐事自经死,有司掩捕其弟以塞责。
明
《双槐岁钞·嘉瓜祥异》
黄瑜
2. 会疏则删削忌讳以避祸,独疏则毛举纤微以塞责。
《明史·张逵传》
3. 杜慎卿笑道:“这是一时应酬之作,何足挂齿?况且那日小弟小恙进场,以药物自随,草草塞责而已。”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4. 我久生大病,体力衰惫,不能为文,以上云云,几同塞责。
《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鲁迅
“塞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较为复杂,具有多重解释。不同的语境中,“塞责”可以表示两种主要意思:
敷衍了事:这是“塞责”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指的是做事不认真马虎潦草,仅仅为了形式上的完成而敷衍了事。这种行为通常是因为懒惰、漫不经心或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达到预期的果。
尽责或补过:在某些情况下,“塞责”也可以表示尽责或抵偿过失。例如,在古代文献中,“塞责”有时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责任进行妥善处理,或者用来表达一种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需要弥补。
“塞责”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广泛应用,如《韩诗外传》、《史记》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责任感的重视。此外,在现代汉语中,“塞责”常作为谦词使用,表示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敷衍了事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塞责”与“敷衍塞责”这两个词组经常一起出现,其“敷衍”强调的是表面应付,而“塞责”则强调的是搪塞责任。因此,在理解“塞责”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其确切含义。
“塞责”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表示敷衍了事,也可以表示尽责或补过,这反映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化内涵。
在古代文献中,“塞责”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和应用,主要分为两种解释:一种是敷衍了事、搪塞责任,另一种是尽责、补过。
另外,《儒林外史》中杜慎卿表示自己只是应酬之作,草草塞责而已,说明他只是敷衍了事。
尽责、补过:
在历史文献中,“塞责”与“敷衍塞责”这两个词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塞责”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主要含义:一是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例如在《明史·张逵传》中提到的“毛举纤微以塞责”,即通过微小的借口来推卸责任;二是指尽责,即履行自己的责任,如《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中的“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表示愿意承担责任。此外,塞责”还被用来描述抵偿过失或抵罪的行为,如《韩诗外传》中提到的“请塞责”。
而“敷衍塞责”则是一个成语,出自清代张集磬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形容做事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工作或责任上采取马虎应付的态度,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例如,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描述官员在工作中敷衍责的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塞责”作为谦词的使用场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谦表达:当一个人在谈论自己的工作或责任时,如果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或者工作做得不够好,他可能会用“塞责”来表达自己的歉意自责。例如,在某些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如果某人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他可能会说:“我只能聊以塞责,未能尽到我的责任。”这种表达方式既表明了自己对工作的重视,也显示了对自己能力的谦虚。
工作态度:在职场中,当员工在汇报工作时,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只是表面应付了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完成任务,他们可能会用“敷衍塞责”来形容己的工作态度。例如:“我只能敷衍塞责,未能真正完成这项任务。”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表明了对自己工作的不满,也体现了对工作的认真态度。
学术或研究领域:在学术研究或论文写作中,如果研究人员觉得自己某个领域内的研究不够深入或成果不显著,他们可能会用“塞责”来表达自己的歉意。例如:“由于我的研究能力有限,只能聊以塞责,未能做出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表达方式既表明了对自己研究水平的自知之明,也显示了对学术研究的尊重。
社交礼仪: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或书信往来中,如果某人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无法达到他人的期望,他可能会用“但求塞责”来表达自己的歉意。例如:“我只能但求塞责,未能完全达到您的要求。”这种表达方式既表明了对他人期望的解,也显示了对自己能力的谦虚。
“敷衍塞责”一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文化内涵来看,“敷衍塞责”主要描述了一种工作态度,即在执行任务时表面应付,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这种态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只求完成表面工作,而不注重实际效果或质量的人。这一成语的感情色彩为贬义,强调的是对责任逃避和对工作的不负责任。
从历史演变来看,“敷衍塞责”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张集磬的《道咸宦海见闻》中,书中提到成员们虽然清楚事务的困难,但完成任务时却只是敷衍了事。这表明该词在清代已经形成,并被用来形容官僚主义和怠工现象。此外,该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官员推诿责任、不担当的现象。
“敷衍塞责”不仅是一个反映个人工作态度的成语,更是一个揭示社会问题和官僚作风的词汇。
要准确理解和区分“塞责”的不同含义,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含义和用法。“塞责”(拼音:sè zé)主要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即表面应付了事,搪塞责任。这一义在多个来源中得到了一致的解释,表明其在中文语境中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消极的工作态度或行为方式。
然而,“塞责”一词也存在一些特殊的用法和含义。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塞责”可以表示尽责地履行职责,如“报德塞责”,这表明在特定语境下,“塞责”可能具有积极的含义。此外,“聊以塞责”一词则表示姑且用以搪塞应付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这同样反映了“塞责”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塞责的不同含义,可以参考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