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工程师在统一普通需求的同时,还要平衡若干机器之间相互抵牾的情况。
2.他们两个人在工作中常常相互抵牾,非常不利于团队合作。
1. 亦作“抵啎”。抵触;矛盾。
引
1. 二说辨证李白《蜀道难》非谓严武作,明白如此,则《新唐史》抵牾无疑。
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
胡仔
2. 一出名公手,一或抵忤,必他有证佐。
明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义下》
胡应麟
“抵”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dǐ wǔ,其基本含义是指矛盾、冲突或相互抵触。这个词语常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如观点意见、行动或事件之间的不一致或对立。
在古代文献中,“抵牾”常用来描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例如在《史通·六家》中提到的“班荀之与郑戴,又名牴牾”。此外,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不对称或不协调。
现代汉语中,“抵牾”依然保持了这一基本含义,通常用于描述两个对象或概念之间的冲突或对立,例如“牛角相抵触”或“相互冲突”。
“抵牾”一词的历史演变和语义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字源来看,“抵”字在古代汉语具有多种含义,包括挤、推、抵挡、抗拒、到达等。其中,“抵牾”中的“抵”字最初的意思是挤、推,后来引申为触犯、矛盾等含义。在《说文解字》中,“抵”被解释为挤也,段玉裁注解释为排而相歫(拒)也,广雅·释诂三解释为推也,指推挤的意思。
关于“抵牾”的具体含义,古代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例如,《汉书·扬雄传》中提到“犀兕之牴触”,由互相抵触引申为抵偿。而在《汉书·高帝纪上》中,“抵牾”一词则被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冲突或不致。此外,明朝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义下》中也指出,如果一个作品与名公的手稿存在矛盾,那么必有证支持。
在现代汉语中,“抵牾”一词常被引申为用言语顶撞、冒犯的意思。例如,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江城》中描述了翁姑对女婿的顶撞,女婿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满,最终导致翁姑愤怒并逼迫女婿离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并且与古代文献中的用法有所不同。
“抵牾”一词在历史文献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基本含义为矛盾、冲突,常用于描述不同观点或立场之间的对立。
在古代文献中,“抵牾”一词主要用来描述抵触、矛盾或用言语撞、冒犯的情况。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应用和例子:
在明代罗通传中,牴牾被用来描述罗通与谦之间的矛盾。
用言语顶撞或冒犯:
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牴牾被用来描述张华与两《唐志》之间的矛盾。
历史文献中的应用:
“抵牾”与其他表示冲突或矛盾的词语(如冲、矛盾)在含义上有所区别,但也有紧密的联系。根据,抵牾意为矛盾或冲突,常用于描述各派或个人之间的对立。这与中提到的抵牾、抵触和矛盾的近义词、同义词解释相吻合,其中抵牾和抵触均指矛盾或冲突,而矛盾则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事物内部或物之间统一又斗争的关系,以及逻辑上的涵义。
进一步解释了矛盾的近义词括抵牾、抵忤和抵梧,表示与矛盾意义相近的概念。则指出矛盾的同义词为抵牾,亦可写作“抵啎”,如“抵触矛盾”。这表明抵牾与矛盾在某些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但抵牾更侧重于描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而矛盾则涵盖了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也提到了抵牾和抵触都是表示冲突或矛盾的意思,但抵牾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而抵触则更侧重于与某物的矛盾,如情绪上的抵触或法律上的抵触。这进一步说明了抵牾与抵触在表达冲突或矛盾时的侧点不同。
“抵牾”与“冲突”、“矛盾”等词语在含义上存在交集,都涉及冲突矛盾的概念,但在具体使用时,它们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抵牾”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主要集中在描述矛盾、冲突或不一致的情况。“抵牾”通常用于表达两个事物之间的对立或不协调关系。
“抵牾”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其应用范围广泛,特别是在学术讨论、法律文件、政策分析等需要精确表达矛盾或冲突的场合。
使用场景:
在不同文化或语言背景下,“抵牾”这一概念的对应表达主要体现在其含义上,即矛盾、冲突或触犯等。在汉语中,“抵牾”通常表示矛盾或冲突,例如在广告语言修辞中,故意制造矛盾,把相互对立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修辞方法叫抵牾。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背景下,类似的概念可能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例如,在英语中,“抵牾”可以对应为“conflict”、“contradiction”或“contravene”等词,这些词都涉及到冲突、矛盾或违反某种规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