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在被领导接见时,由于紧张和激动,导致说话语无伦次。
2.清朝皇帝通常在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国使节。
1. 犹会见。
引
1. 传曰:何以繐衰也。诸侯之大夫,以时接见乎天子。
《仪礼·丧服》
2. 时苗给事及杜黄门同时为吏部知铨。将出门,延龄接见,采侦二侍郎口气。
宋
《唐语林·方正》
王谠
3. 足下谓仆所接见者,少不能副遐陬僻壤之望,因欲著书以化之。
明
《答王仲缙书》
方孝孺
“接见”(jiē jiàn)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在正式场合会见级别较低的来访者。这一词语源自古代礼仪,如《仪礼·丧服》中记载诸侯大夫以时接见天子,表示对访者的尊重和重视。
在现代汉语中,“接见”的含义和用法较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式场合的会面:接见通常用于描述高级官员或领导人与低级别人员之间的会面。例如,国家领导人可能会亲切地接见胜利返航的航天英雄,或者学校校长会接见来访的客人。
接待与欢迎:接见强调的是接待方的主动性和欢迎态度,适用于接待来访者、客人或使团,表达对来访者的欢迎和关心。
外交场合:在外交场合中,“接见”常用于描述国家元首或高级官员与外国使节之间的会面,以示对来访的尊重和友好。
日常生活中:接见也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工人代表期待厂长亲自接见他们,是地方官员与上级领导之间的会面。
历史与文化背景:接见一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史记·卷五十三·项羽本纪》中提到项羽接见齐国使者的情景,显示了接见在古代礼仪中的重要性。
与会见的区别:虽然“接见”和“会见”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在使用场合和语境上有所不同。“会见”通常指身份地位相当的人之间的会面,而“接见”则侧重于身份较高的人士会见身份较低的人士。
总之,“接见”是一个多义词,其具体含义和用法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场合。在中文中,它通常与礼仪和尊重相关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式交往的重视.
在古代礼仪中,接见是一种重要的礼节,主要体现在正式场合会见级别较低的来访者。这种礼仪不仅体现了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优待,还反映了古代社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
接见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作揖、拱手、拜等。其中,作揖是最常用的礼节之一,通常用于无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推手平而于前;一般的同性宾客之间,则推手微向上。拱手礼也是常见的见面礼,两手在胸前相合以示敬意,如《论语》中记载的子路见到孔子时“拱而立”。拜礼则更为庄重,早期的拜礼只是拱手弯腰,后来则主要跪拜,大臣和民众在面见皇帝时都要行跪拜礼。
接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礼节来表达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优待。例如,在历史上,各国使臣初到一国驻扎之时,其君主无不接见以示优待。这种礼仪不仅体现了对来者的尊重,也展示了君主的威严和恩泽。此外,接见还是一种政治行为,通过接见可以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巩固外交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接见”与“会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使用场合和对象上。具体例子如下:
接见:多指上级会见下级,或者主人会见客人。例如,市长接见上访的群众。
对象:
接见:特指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之间的会面。例如,将军接见平民,主人接见客人。
礼仪规范:
在外交场合中,国家元首或高级官员接见外国使节的仪式和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抵达:外国使节及其随行人员会先到达东道国的官方住所或宫殿。
递交国书:使节会向东道国的国家元首递交国。递交国书的仪式通常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使节先将副本面交驻在国外交部长或礼宾司长,然后递交正本。在中国,外国大使递交国书的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使节向接受国元首递交国书后应邀进入客厅,双方共叙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接受国书:东道国的国家元首会审查国书,并正式接受使节作为其国家的代表。
会见:会见通常安排在会客室或办公室,宾主各坐一边。某些国家或地区元首会还有其独特的礼仪程序,如双方简短致辞、赠礼、合影等。我国习惯在会客室会见,客人坐在主人的右边,译员、记录员安排坐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
宴会款待:宴会是接待外国使节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展现对客人热情款待的重要机会。正式宴会以十分讲究的餐饮、装饰和表演等形式展开,菜肴应当精致,代表该国传统和特色,酒水应当丰富,符合各国习俗。
迎送仪式:接待外国元首时,仪式的严肃与庄重至关重要。一来说,接待仪式分为欢迎仪式和欢送仪式。在欢迎仪式中,通常有国家元首的亲自接见、升旗仪式、军队仪仗队表演等,这些仪式有助于展示国家实力和人民的热情。在欢送仪式中,也要以庄重的方式送行,以体现对外国元首的敬意和感谢。
“接见”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古代到现代,“接见”的含义和应用场景都有所不同。
在古代,“接见”主要指君主或高级官员会见低级别官员或来访者。例如,《仪礼·丧服》中提到诸侯大夫以时接见天子,强调了君主对低级别来访者的优待和慰劳。这种接见通常是在正式场合进行,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规矩。此外,汉武帝时期,西域各国向汉朝朝见、献贡,汉武帝经常穿着吉光裘上朝接见群臣,这也反映了当时接见的重要性和尊贵。
进入现代,“接见”的含义进一步扩展。现代汉语中的“接见”不仅用于述政治领导人会见来访者,如周恩来同志的接见,还用于描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会面场景。例如,在现代职场中,领导会接见下属或来访的客人,体现了领导对下属的尊重和接见的重要性。此外,现代语境中的“接见”也常用于描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天英雄杨利伟等重要人物的场景。
在文化传承方面,“接见”一词也与一些成语和俗语相关联。例如,“八拜之交”中的“接见”指的是长辈对晚辈的正式会面,这种会面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礼仪和规矩。而在现代语中,“待见”一词则更多地用于描述宾客等待被主人召见的情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规矩。
总之,“接见”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中经历了从古代的君臣会见到现代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广泛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接见”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商务场合、社交场合和家庭场合。这些场景中接见的具体行为和礼仪如下:
鞠躬礼:在东方国家中,鞠躬礼用于表达敬意,弯身程度表示尊敬程度。
社交场合:
致意: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
家庭场合:
在所有场合中,重要的是要根据具体情灵活处理,并保持真诚热情的态度。例如,在迎客时,即使工作再忙,起身迎接客人也是基本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