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幅画气韵古拙,大概出自名家之手。
2.这个石刻形式古拙,看来年代很久远了。
1. 古旧朴拙。
引
1. 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
南朝 梁
《诗品·总论》
钟嵘
2. 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
隋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
李谔
2. 亦谓古雅质朴。
引
1. 讯访东宫玄圃,乃有柏屋,制甚古拙。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
2. 赤轴青纸,文字古拙。
《隋书·经籍志一》
3. 〔焦弱侯〕笔画不如念庵先生婉媚,而古拙迥别。
明
《书应方卷后》
李贽
4. 我曾去扫过他的墓,青石台阶与碑上的雕饰都很古拙,和其他的墓不同。
《画梦录·魔术草》
何其芳
“古拙”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古典而朴实”,形容事物具有古雅和质朴的特点。这一概念源自南朝梁钟嵘的《诗品·总论》,并广泛应用于古代文献,如《南齐书》、《隋书》等,用来描述事物的古雅和质朴。
在艺术领域,“古拙”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它强调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美,常常带有时间沉淀后的厚重感和静穆的崇高感。例如,在书中,“古拙”体现为一种金石气,即通过历史风蚀带来的独特美感。在绘画中,“古拙”则表现为一种苍老而淳朴的境界,通过破坏熟巧精美的范式,形成一种生硬、不流利但又和谐的整体美感。
“古拙”还蕴含着一种超越形式的哲思,它代表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强调在成熟和淳朴中透出天真与烂漫。这种美学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明时期,因厌倦当时的妍媚之风,文人雅士开始崇尚“古拙”,以表达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
“古拙”是一种融合了古典美与质朴美的独特审美风格,它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上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真实和超脱的向往。
古拙在不同艺术领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如下:
古拙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和特点主要体现在质朴、自然、超越技法、返璞归真等方面。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没有直接提到南朝梁钟嵘在《诗品·总论》中对古拙的定义和描述的具体内容。
晚明时期文雅士崇尚古拙的原因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然而,政治环境的恶化和思想转向也对文人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明来,王学“狂禅”化、空谈心性等现象盛行,许多思想家开始批判物欲横流的社会,提倡实践功夫和慎独。这种思想转向促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独立。
文化与艺术的转变:
在人物画方面,晚明人物画家如丁云鹏、吴彬、崔子忠和陈洪绶等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古拙美风格。种风格不仅反映了对古代优秀作品的追求,也体现了文人对历史题材和道释题材的描绘。
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
晚明人物画的古拙美风格也对陈陈相因的“唐家样式”书画柔靡之风进行了反拨,动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社会风尚与生活方式:
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园林宫舍的建造、文房雅趣和饮食享受等。
思想与文化的多元化:
晚明时期文人雅士崇尚古拙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与艺术的转变。
古拙美学观念在中国传统文中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起源与早期发展: 古拙美学观念最初并不是一个正面的美学概念,是带有贬义的词汇,代表着愚笨、粗略等负面含义。然而,中国古人却能从看似不美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美感。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理念,强调真正的艺术境界在于超越技巧,回归自然,展现事物的本真。
楚汉浪漫主义与古拙美学的形成: 楚汉时期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对古拙美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楚文化的天真狂放和对世界的直接征服,通过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和粗犷的写实手法,展现了古拙的美学风貌。这种风格在汉代艺术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气势力量和运动感。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开始追求“拙的美学,主张藏巧于拙、以退为进。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和傅山的书法作品都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唐代以后,“拙”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并在文艺理论中得到系统化发展。
宋代至明清的深化: 宋代以后,古拙美学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宋代文人画中,追求自然、朴素、不刻意雕琢的境界。齐白石等艺术家的作品也体现了这种美学追求。明清时期,古拙美学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园林成为拙朴之美的重要体现。
现代反思与再认识: 在现代社会,追求“巧”的潮流盛行,而“拙”常被误解为“笨拙”。然而,真正的“拙”是对自然和生命质的回归,是超越技巧的智慧与境界。在喧嚣的世界中,守住“拙”意味着找到内心的宁静,感知事物的本真,从而在平凡中发现非凡之美。
总结来说,古拙美学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一个从贬义到褒义,从个体审美到系统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古拙与现代审美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从多个度进行探讨。首先,古拙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其核心在于追求自然、质朴和内在的美,这与现代极简主义和返璞归真的审美趋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拙与现代审美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古拙美学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表现形式和应用领域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