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一反常态,变得乖巧听话,令我大为诧异。
2.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们都很诧异。
1. 奇怪;令人惊异。
引
1. 某尝谓虽使圣人复生,亦只将“六经”、《语》、《孟》之所载者,循而行之,必不更有所作为。伏羲再出,依前只画八卦;文王再出,依前只衍六十四卦;禹再出,依前只是《洪范》九畴。此外更有甚诧异事?
《朱子语类》卷一一四
2. 荆公焚香送佛,忽然昏倒于拜毡之上,左右呼唤不醒。到五更,如梦初觉,口中道:“诧异!诧异!”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3. 他这是怎么啦?人们很诧异,都静下来,望着他。
《乡场上》
何士光
“诧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hà yì”,其基本含义是感到惊讶或觉得奇怪。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人们对出乎意料或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感到的惊奇、疑惑或震惊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诧异”可以用来形容听到一个从未想过的事实、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或者遭遇到出乎意料的人或事时的感受。
“诧异”的近义词包括“惊讶”、“惊异”、“惊奇”等,反义词则有冷静”和“镇定”。此外,“诧异”也可以用于表达某种程度的震惊或恐惧,通常伴随着一定的不安感。
总之,“诧异”是一个表达惊奇、疑惑或震惊情绪的词语,广泛应用于描述人们面对意外或不寻常情况时的心理反应。
诧异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手势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在东方语言中,如越南语、韩语和日语,惊讶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越南语中,惊讶-不悦疑问句由副词性引入粒子sao”引入;在韩语中,惊讶问题通过副词kundey(然而)引入,并且句子结构中包含否定和过去时标记;在日本语中,惊讶问题的音调比英语低,呈上升趋势。
手势表达:
在不同文化中,惊讶的手势表达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日语中,惊讶问题时会使用PUOH手势或指向等手势。而在韩语中,惊或不满时会皱眉。在越南语中,惊讶-不悦疑问句的手势特征包括头部向前或向侧移动,但未观察到“点头”动作。
情感表达:
惊讶在不同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阿拉伯语中,惊讶可以通过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如“ما أَفْعَل”开头的表达方式。而在俄罗斯语中,失望可以“Эх, ты”或“Уфф”来表达,而在吉尔吉斯语中,则用“Аппей, Кокуй”。
跨文化比较:
总之,诧异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虽然多样,但都反映了人类对未知和变化的普遍反应。
在心理学中,诧异情绪(惊讶被理解为一种复杂且多维的情感体验,它涉及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诧异情绪通常由偏离预期的事件触发,即与当前情境的心理模型相悖的件。这种情感缺乏强烈的愉悦或痛苦倾向,但对其他有倾向性的感情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分析、评估或重新评估可能被忽视的重要信息。
诧异情绪在生理上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如心率减慢和皮肤电反应。此外,诧异情绪还与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有关,例如前额叶和颞叶。这些生理和神经系统的反应表明,诧异情绪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通过重新定位注力和中断动作,促进认知和动机过程,以更好地理解意外事件,并最终做出有利于应对突发情况变化的反应。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诧异情绪是一个信息中断再重新整合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程序。具体来说,诧异情绪包括四个阶:僵滞阶段、寻找阶段、转换阶段和分享阶段。在僵滞阶段,人脑在遇见诧异事件时会产生一个P300波峰,劫持了大脑认知而产生停滞;在寻找阶段,人脑下意识地分析和整合信息;在转换阶段,人的图式转换,形成独特的视角;在分享阶段,经历诧异事件后产生的认知负担引起分享欲,通过分享减轻负担。
此外,诧异情绪在社会互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打破惯性,使主体从惯性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意志。诧异情绪还与注意力的关密切,它能够打破行动,使主体从惯性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迫使主体重新审视自己的意志。
诧异情绪在情感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情感层次中的转折点,还体现了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18世纪的情感理论中,诧异最初可能被视为负面情感,但逐渐被理解为情感层次中的转折点,将积极和消极情感区分开来。
总之,诧异情绪在心理学中被理解为一种复杂而多维的现象,它涉及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诧异情绪(惊讶)通常被描绘为一种瞬间的情感状态,由意外事件引发。这种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如挑眉、皱眉、睁大眼睛或露出笑容来表现。诧异不仅是一种情感爆发的瞬间,也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深度的窗口。
诧异在文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增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使作品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例如,在《王子与母亲》中,王子对母亲美貌的惊讶与嫉妒交织在一起,成为他发现妻子不时的反应。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不仅丰富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此外,诧异还可以与其他情感如恐惧、同情和悲剧情绪相结合,形成更复杂的叙事结构。例如,恐怖元素(如哥特式和超自的)可能引发读者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感,并超越理性的悲剧情绪。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文学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深度。
诧异在文学中还具有双重性质,既取决于作者的目标读者类型,也存在于作品本身。例如,Riley认为,“惊异”作为一种智力原则,可以吸引两种类型的读者:虔诚者可能激发无知者,而好奇者可能激发正在追求智慧的同道。因此,“惊异”在文学中应用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预期和反应。
总之,诧异情绪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多种方式被描绘和利用,从间的情感爆发到复杂的情感交织,再到对读者情感体验的增强。
诧异(惊讶)与其他类似情绪(如震惊、震惊)在情感强度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生理反应上。根据,诧异可以由意外的刺激或意外的缺失引发,表现为一系列生理、认知和行为反应,包括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无法理解/分析、忘记适当的操作标准、”冻结”等。这表明诧异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涉及多个系统的响应。
相比之下,震惊通常被视为一种更极端的状态,其面部表情与诧异相反,如所述,震惊时眼睛会紧闭(而诧异时眼睛会睁大),眉毛会降低(而诧异时眉毛会抬起),嘴唇会紧张地伸(而诧异时下颌会张开)。这表明震惊是一种更强烈、更直接的反应,通常与突然的高强度刺激相关。
此外,指出,诧异与其他情绪(如悲伤、恐惧和厌恶)不同,它可能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倾向性,而这些情绪则具有明确的情感色彩。诧异的发生意味着导致其出现的条件已经改变,一旦事实被接受,诧异感通常会消失或转变为其他情绪。
要通过语言学角度分析“诧异”一词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词汇的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以及隐喻的使用等。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根据《汉字【诧】的多重含义与历史演变》一文,汉字“诧”最初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表示惊讶或觉得奇怪,如“诧谔”、“诧异”;二是表示欺骗或诳语,如“甘言诧语”。这种多义性反映了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含义可能经历了进一步的分化和扩展。
在《A Surprise in the Past: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一文中,作者提出了“mirative隐含”的概念,即突然或令人惊讶的事件被说话者编码为偏离预期事件序列。这种语法化路径表明“诧异”一词可能经历了从具体事件描述到抽象情感表达的转变。例如,在英语中,“surprise”一词最初用于描述“突然和意外的攻击”,后来扩展到“任何意外事”。
根据《A usage-based approach to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文,历隐喻的产生和消亡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机制之一。例如,“惊讶”一词在现代语境中逐渐缩小了其含义,仅保留了直接的、原意的含义。这种变化可能与隐喻的使用有关,即某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下获得了新的隐喻意义,并最终成为固定用法。
在《Nouvelles tendances de la romanistique scandinave》一文中,研究者探讨了法语中“mirativity”(比喻性)这一语言现象,并指出其在表达惊讶和疑时的独特作用。这表明不同语言中“诧异”一词可能具有相似的语法化路径和隐喻使用模式。
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对“诧异”一词的演变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在波兰语中,“zaskoczenie”(惊讶)和“zdziwienie(惊异)在口语中的应用存在差异,前者通常带有积极或矛盾的情感价值,而后者则具有明显的负面情感价值。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诧异”情感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通过以上多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诧异”一词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语义变化、语法化、隐喻使用以及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