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可是内容却十分丰富。
例句
1.这件事可是非同一般,你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1. 犹言可与。
引
1. 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
南朝 宋
《世说新语·品藻》
刘义庆
2. 岂是。
引
1.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唐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
白居易
2. 寻思六祖传心印,可是从来读藏经!
前蜀
《赠礼佛名者》诗
韦庄
3. 〔众神〕挡住道:“那里走!此间可是争斗之处?”
《西游记》第五八回
4. 圣贤可是这样人讲的!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3. 是否。
引
1. 渔家可是厌尘嚣?结屋园沙最尽梢。
宋
《过宝应县新开湖》诗之四
杨万里
2. 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钱麻子?
《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3. 〔青蝇〕却从鼻尖跑下,又用冷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
《野草·死后》
鲁迅
4. 却是。
引
1. 自从一梦高唐后,可是无人胜楚王。
唐
《赋巫山神女》
李德裕
2. 春风如客,可是繁华主。
宋
《蓦山溪》词
杜
3. 撒然惊觉,可是南柯一梦。
元
《伊尹耕莘》第一折
郑光祖
4. 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
鲁迅
5. 还是。
引
1. 你这鱼是卖的,可是博的?
元
《燕青博鱼》第二折
李文蔚
6. 真是;实在是。
引
1. 中朝旧有知音在,可是悠悠入帝乡。
五代
《送谢尊师自南岳出入京》诗
齐己
2. 东风可是多才思,先送轻黄到柳梢。
宋
《阳春门堤上》
杨云翼
3. 可是屋里跑出青天来了。
《红楼梦》第十六回
4. 要论人家姚大叔,老成持重,又有骨气,可是百里挑一。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
杨朔
7. 但是。
引
1. 虽然调子还是挺硬,可是斜瞪的眼光中却又充满了凄惶。
《陀螺》五
茅盾
2. 遇上点事,他极想镇定,可是脸上还泄露出来。
《黑白李》
老舍
“可是”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kě shì”,主要用作连接分句、句子或段落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它常与“虽然”相呼应,用于引出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相当于英文中的“but”。
在现代汉语中,“可是”的用法非常多样,除了表示转折外,还可以用于强调、反问或疑问的语气。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是”可以表示“真是”或“实是”,用于强调某事的真实性或重要性。此外,“可是”也可以用来表示“却是”,用于强调事实与预期或期望之间的差异,但语气更温和。
在古代文献中,“可是”也有其他含义,如“岂是”、“是否”、“却是”等,用于表疑问或强调。在文学作品中,“可是”常被用来增强表达效果,如鲁迅、杨朔、茅盾等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使用。
在口语中,“可是”有时也带有讽刺或强调的意思,比如“他可是老闆跟前的红人,你千万别惹火他”。此外,“可是”还可以用来表示是否,询问某事是否为真或是否发生。
“可是”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从偏正短语到副词再到转折连词的演变,这一过程反映了其在语言中的重要性和多功能性。在实际应中,“可是”不仅用于书面语,也广泛应用于口语交流中,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在古代文献中,“可是”一词的用法和含义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转折连接词的使用上。根据,”可是”常与“虽然”呼应,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例如,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家诫》中提到:“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意为即使面对侮,也应坚决拒绝。北周庾信在《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中也提到:“自尔承基纂基,保受姓氏,虽复千年一圣,终是百世同宗。”意为即使历经千年,但姓氏传承不变,始终是百世同宗。
此外,“可是”也可表示“然而”如“可是他错了”。再者,“可是”可表达“真是”或“实在是”的意思,如“要论人家姚大叔,老成持重,又有骨气,可是百里挑一”。同时,“可是”也可表示“是否”,如“你这鱼是卖的,可是博的?”最后,“可是”也可表示“还是”,如“你这鱼卖的,可是博的?”。
在古代文献中,“可是”的使用不仅限于书面语,还泛应用于口头交流中,体现了其在汉语中的多义性和广泛使用。例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中的“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以及《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的例句,都进一步说明了“可是”的多义性和广泛使用。
“可是”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转折连接词的使用上,常与“虽然”呼应,表示转折关,相当于“但是”。
鲁迅、杨朔、茅盾等作家在作品中使用“可是”来增强表达效果的方式各有特色。
鲁迅在《野草》中频繁使用“然而”,这是一种转折连词,示对前文观点的偏离、扭转或质疑。鲁迅的作品中,“然而”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话语特点,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悖反感受以及生命存在的矛盾与紧张。例如,在《复仇》中,鲁迅用“然而”串起了两个句子,写出了路人们作看客的急迫心情和精神的麻木状态。此外,《希望》一文中,“然而”的使用最多,共出现了8次,通过连续的转折凸显了作者所面临的两难现实和无奈心境。
茅盾在描写白杨树时,先用“但是”一词过渡,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接着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层层递进,赞美白树象征意义的不平凡。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得文意波澜起伏,更能表达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它象征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赞。
“可是”的语法化过程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词组阶段:最初,“可是”是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即“可”和“是”。这个词组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并且具有一定的语义功能,如表示确认或强调。
词汇化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是”逐渐从一个简单的词组演变成一个独立的词汇。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句法位置的转移、韵律制约以及使用频率的增等因素。在这个阶段,“可是”开始被用作一个独立的词语来表达某种意义。
连词阶段:进一步地,“可是”开始作为连词使用,连接句子或分句,表示转折关系。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可是”常与“虽然”相呼,用来引出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这一阶段标志着“可是”从一个普通词汇演变成一个重要的语法成分。
话语标记阶段:最终,“可是”不仅作为连词使用,还发展成为一种话语标记,用于开启新的话轮或情节。这用法在宋代开始萌芽,并在元代成熟。
“可是”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从词组到词汇,再到连词乃话语标记的演变轨迹。
在现代汉语中,“可是”用于强调或反问时的具体例子包括:
在口语交流中,“可是”常被用来表达转折、对比、遗憾或无奈等情感,有时带有讽刺或强调的意味。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
“我虽然升入中学,可是怎能忘怀小学的老师和同?”
表达对比:
“虽然他很怪,但是他很可爱。”
表达遗憾或无奈:
“虽然我们定下了约定,可是他没有来。”
带有讽刺意味:
“他想充西班牙人,可是他的口音使他露了馅。”
强调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