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在将士们的猛烈攻击下,敌人缴械降服了。
例句
1.岳飞精通兵法,用兵如神,多次降服了顽敌。
1. 投降顺服;使投降顺服。
引
1. 夏五月,羌虏降服。
《汉书·宣帝纪》
2. 我等为他戍守,以拒晋兵,他又降服晋国,显得我等无功了。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3. 因为皇帝的威武已经使邻国降服了。
《长生塔》
巴金
2. 制服;使驯服。
引
1. 他们很不习惯,他们实在惊慌: 中国人竟会当家,团结得如铁如钢,戳穿了纸制老虎,降服了狐狸妖精。
《祖国十年颂》
萧三
2. 马之悦根本没往心里装这个,因为他有降服这个胖女人的办法;天一亮,这里的一切风波果然都云消雾散了。
《艳阳天》第八五章
浩然
1. 谓脱去上服以示谢罪。
引
1. 既复,王问犨栎,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
《左传·昭公十三年》
2. 犹降物。谓穿素服。
引
1. 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
《左传·文公四年》
2. 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
《成公五年》
3. 王答曰:“不能降服小国,愧卿此问。”
北魏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杨
3. 旧制。丧服降低一等为“降服”。如子为父母应服三年之丧,其已出继者,则为本生父母降三年之服为一年之服。
引
“降服”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以下是其主要解释:
投降屈服:这是“降服”最常见的意思,指在战争或冲突中,一方被迫放弃抵抗,接受对方的胜利。例如,在军事战略中,“降服”可以表示敌军的投降或屈服,如《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
脱去上衣以示谢罪:在古代文化中,“降服”也可以指脱去上衣以示谢罪的行为。例如,《左传》中有记载:“楚灭江,为伯之降服,出次,不举,过。”这里的“降服”就是指脱去上衣以示谢罪。
穿素服:在某些情况下,“降服”还指穿朴素的衣服,如素服。例如,《左传》中提到:“楚人灭江,为伯之降服,出次,不举,过。”这里的“降服”就是指穿朴素的衣服。
丧服降低一等:在旧制中,“降服”还可以指丧服降低一。例如,子女为父母服三年之丧,如果已过继给他人,则本生父母只需服一年之丧。
宗教意义上的降服:在宗教领域,“降服”可以指向神或宗教信仰的顺从和奉献。例如,在基督教中,“降服于神”意味着完全顺从神的旨意,为此付出牺牲。
“降服”一词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历史背景,可以表示投降屈服、脱衣谢罪、穿素服、丧服降低以及宗教意义上的顺从等多种含义。
《孙子兵法》中关于“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的具体解释和历史背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孙子提出了用兵的原则,强调通过谋略使敌人全军降服是最高的战略境界。具体来说,孙子认为:
使敌国举国降服:这是最高层次的胜利,意味着通过外交手段或直接的军事行动,使敌国的整个国家和军队都臣服于己方。这种胜利不仅避免了战争的延续和资源的消耗,还能确保敌国不再构成威胁。
击破敌国:次使敌国降服,通过武力直接击败敌国的军队或政权。虽然也能取得胜利,但相比使敌国降服,这种方式更为血腥和耗费资源。
全军降服:使敌国的全军投降,这比击破敌国要好一些,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战斗和破坏。
全旅降服:使敌国的一个旅(即一个较大的军事单位)投降,次于全军降服。
全卒降服:使敌国的一个卒(即一个小的军事单位)投降,次于全旅降服。
全伍降服:使敌国的一个伍(即最小的军事单位)投降,次于全卒降服。
孙子的这些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实践。当时,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成为各国君主和将领们关注的重点。孙子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
历史实例:例如,秦朝的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由于没有彻底消灭赵国的军队,最终导致了秦军的失败。相反,如果白起能够使赵国全军降服,那么秦军将避免后续的麻烦和损耗。
外交手段:孙子还强调了外交手段的重要性。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敌国屈服,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不确定性。例如,通过谈判、贿赂或其他手段使敌国主动投降。
谋略与智慧:孙子认为,用兵之道在于谋略和智的运用。通过巧妙的策略和计谋,可以在不战的情况下迫使敌人投降,从而达到“全胜”的境界。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的思想,不仅是对当时战争实践的总结,也是未来战争战略的指导。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古代中国脱去上衣以示谢罪的具体历史事件或文献记载的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汉时期的“肉袒谢罪” :这是一种隆重的请罪方式,通常用于战败国君向战胜国君投降,或大臣向君主请罪。
古代官员的免冠谢罪:例如,《汉书·霍光传》记载了西汉大将军霍光在被诬陷时,进宫向汉武帝请罪并立即“免冠顿首谢罪”
唐代韩愈的《毛颖传》 :记载了韩愈在觐见皇上时因被拂拭而脱帽谢罪的故事。
清代陈梦雷的《绝交书》 :提到“免冠引咎,积德动天”。
在古代中国,穿素服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素服通常指的是白色或本色的衣服,主要与丧礼、哀悼和特定的仪式相关联。
首先,素服在丧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礼记·曲礼》记载:“大夫、士去国,至于坛位,乡而哭之,素服、素裳、素冠。”这表明在古代中国,官员在离开国家或参加国丧时,会穿着素服以示哀悼。这种穿着习惯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死亡和哀悼的庄重态度。
其次,素服在其他特定场合也有使用。例如,在遭遇自然灾害如月食、雨雪等情况下,官员需要穿素服进行祈祷或处理事务。这种做法进一步强调了素服在表达悲痛和祈求平安方面的文化意义。
此外,素服还象征着清白的操守和高尚的品德。《诗经·唐风·扬之水》中提到:“素衣朱裳,自子于庶。”这里的素衣象征着纯洁和高雅。在《论语·乡党》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君子无故不彻肉不食,不撤姜食,不食田猎之实。”这表明素服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用来比喻清白的操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素服在丧礼和哀悼中有广泛应用,但富贵者并不常穿素服。他们通常只在内衣或帽子的里子上使用素色。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穿着习惯,即不同阶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服饰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
在古代中国,穿素服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和对自然灾害的祈求,更是一种象征清白操守和高尚品德的文化表现。
在旧制中,丧服降低一等的具体规定和实施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丧服类与等级: 根据《说文解字》和《礼记》等古籍记载,中国古代丧服分为五个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些等级分别适用于不同亲属关系的丧服要求,如斩衰用于最亲近的亲属,而缌麻则用于较远的亲属。
降服的具体规定: 在旧制中,丧服的降服(即降低丧服等级)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如果子女原本应穿三年之丧的齐衰服,但其父母尚在,则需降服为一年之丧的杖期服。这种降服不仅适用于子女对父母,也适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丧服关系。
降服的实施情况: 实际上,在西周时期,丧服制度已经相当严格,并且有详细的降服规定。例如,檀弓上》提到,滕伯文在父亲健在时,为其母服丧三年之丧,但因父亲健在,他为叔父和侄儿降服为一年之丧。这表明在实际操作中丧服的降服是严格按照规定的。
丧服制度的调整与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丧服制度也在不调整。例如,西晋时期的《新礼》对汉魏旧制进行了调整,试图解决孝与忠之间的矛盾。此外,唐代武则天、唐太宗、李隆基等人也对丧服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使得丧服制度更加统一和规范。
在旧制中,丧服降低一等的具体规定和实施情况是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明确的降服规则来实现的。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