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红叶在夕阳下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妖娆。
例句
1.他们主动承担了一些分外的工作。
2.他从来不把帮助别人看作是分外的事。
1. 本分以外。
引
1. 上不责非职之功,下不务分外之赏,吏无兼统之势,民无二事之役,斯诚为国要道,治乱所由也。
《三国志·魏志·程昱传》
2. 而不闻大道者,乃欲以智计力取分外之事,岂不愚哉!
宋
《寓简》卷二
沈作
3. 你们小心!往后再有一点分外之事,我一概不饶!
《红楼梦》第七七回
4. 杜医生本职工作做得好,分外的事也抢着干。
《人民日报》1975.5.28
2. 格外;特别。
引
1. 虞泉冬恨由来短,杨叶春期分外长。
唐
《晚思》诗
高蟾
2. 湿侵团扇不能轻,冷逼孤灯分外明。
宋
《秋雨叹十解》诗
杨万里
3. 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
《红楼梦》第七八回
4.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词
毛泽东
3. 另外。
引
1. 准了他那先借的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
元
《窦娥冤》楔子
关汉卿
2. 吴宣教足足取勾了二千数目,分外又把些零碎银两送与众家人,做了东道钱。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4. 过分。
引
1. 这厮那狠毒心如蜂虿,荒淫心忒分外。
元
《儿女团圆》第二折
杨文奎
2. 七姑太太又笑道:“……论起你的才干来,固然,休说一个区区警务处长,便做一个督军、巡阅,也并非分外。”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六〇回
蔡东藩
“分外”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以理解为超过平常或特别的状态。具体来说,“分外”的拼音为[fèn wài],其基本释义包括:
超过平常或特别:例如,“分外高兴”或“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些例子表明“分外”用于形容超出常规或预期的情感状态。
本分以外:指超出个人职责范围的事情。例如,“我的工作不分分内和分外”,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担了额外的任务。
格外或特别:用于形容某些事物或行为特别突出或不同寻常。例如,“比赛得奖,分外高兴”,表示在比赛中获得奖项时感到特别高兴。
另外或过分:在某情况下,“分外”也可以表示额外的、其他的,或者过分的行为。例如,“这厮那狠毒心如蜂虿,荒淫心忒分外”,意指某人的行为过分。
在古代文献中,“分外”常用于描述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或情感,如《三国志》、《红楼梦》等作品中的引用。此外,“分外”在现代汉语中也广泛用于描述超出常规或期望的行为或情感。
“分外”是一个多义词,涵盖了超过平常、特别、本分以外、另外和过分等概念,常用于形容超出常规或预期的情况。
在古代文献中,“分外”一词有多种用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元代关汉卿的《娥冤·楔子》中提到“准了她先借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够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描述了除了应得的部分外,还额外得到了一些零碎银两。
特别、格外: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也使用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嬈”,形容雪后的景色特别美丽。
另外或过分:
“分外”、“格外和“特别”这三个词语在汉语中都有表示超出寻常或特别的意思,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分外” :这个词语通常用于书面语中,表示超出本分之外,即一般范围之外,超出了平常。例如,“瀑布也似乎分外地响了”。它调的是程度上的增加,即比平常更加突出或显著。
“格外” :这个词语更接近口语,表示超过寻常或额外的意思。它可以用于描述事物超出常规或额外特征时的情况,如“格外地壮丽”或“马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它不仅强调程度上的增加,还可能涉及数量上的超额或额外的特征。
“特别” :这个词语则更侧重于形容与众不同或不普通的情况,如“特别”或“特别重要”。它强调的是事物的独特性或重要性,而不是程度上的增加或额外的特征。
联系:- 这三个词语都用于强调事物的特别之处或超出寻常的程度。- 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可以互使用,尤其是在描述事物的特别性或程度上的增加时。
区别:- “分外”和“格外”都强调程度上的增加,但“分外”更侧重于超出本分之外,而“格外”则更广泛地用于描述超出常规或额外的情况。- “特别”则侧重于描述事物的独特性或重要性,而不是程度上的增加。
在现代汉语中,“分外”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经历显著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读音与基本含义: 分外”的拼音为[fèn wài],意为超过平常或本分以外。这一词性主要用作形容词,用于描述超出常规或本分之外的事情。
语境应用:
环境变化:如寒冷的雪地、清爽的空气等,这些场景中“分外”来形容环境的变化。
书面与口语使用: “分外”通常用于书面语体,而不像“格外”那样在口语中也很常见。这表明“分外”的使用更倾向于正式场合。
与其他词语的区别:
“分外”主要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前,不能修饰一般动词,而“格外”可以。
近义词与反义词: “分外”的近义词有特别、额外、非常等,反义词有分内、平常。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分外”的具体用法和替代词的选择。
历史演变: “分外”出自《喻世明言》、《红楼梦》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经典作品,意为超过平常,本分以外。这说明“分外”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历史悠久且广泛。
综上所述,“分外”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书面语体中较为常见。其应用场景多样,包括自然景观、情感表达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在不同的方言中,“分外”一词的变体及其含义可能有所不。我们可以看到“分外”在普通话中有两种读音:fēn wài和fèn wài。fēn wài表示超过平常或特别,如高兴、月到秋分外明;fèn wài表示本分以外,如分外事、不务分外之赏,以及副词表示程度高,如久别重逢分外高兴、月到中秋分外明。
然而,对于永新方言中的“分外”,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其变体或特定含义。永新方言中有一个特别的副词“咕拉”,但这个副词主要用于表示“什么”的意思,并没有直接提到“分外”的使用。
因此,可以推测在永新方言中,“分外”可能没有特别的变体或特定含义,而是沿用普通话中的读音和含义。
关于“分外”的成语或俗语有:
分外妖娆:形容景色异常艳丽。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雪》:“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见一面,分一半:指遇到了分外的财物,凡碰见的,人人都有权利分享。常用作分吃别人食物的谑语。出自常志等《快板书西游记》六四回:“俗话说得好:‘见一面,分一半。’快把你们劫来的金银拿出来咱们平半儿分分吧!”
月到中秋分外明:俗语,意指中秋节的月亮特别亮。出自杨万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