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本体的意思

běn

本体

拼音běn tǐ

1.本体常用意思: 事物的客观现实存在。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本质 , 实质
反义词 表象 , 现象 , 表面 , 影子

例句 1.本体总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2.本体常用意思: 机器、设备、工程等的主体部分。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主体

例句 1.这座大楼的本体由钢筋混凝土构成。

本体引证解释

1. 事物的原样或自身。

1. 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 《后汉书·应劭传》
2. 帝曰:“虽雕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 《北史·魏彭城王勰传》
3. 故其出不穷,其来有渐,而𬘡缊太和,乃其本体。 明 《椟记·寒暑由日进退》 吴廷翰
4. 军事用票发行之后,流通世面,与实银同一使用。然其本体无真价,不过代表实银。 《中国同盟会》 邹鲁

2. 原来的体制、格局。

1. 余按周处此志……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 北魏 《水经注·河水四》 郦道元

3. 主体。

1. 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南朝 梁 《文心雕龙·诸子》 刘勰
2. 这段话真是简单扼要,说出了今天的文学的本体问题。 《论怎样打开一条生路》 李广田

4. 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

1. 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 《大日经》卷七
2. 惟二公暂入轮回,旋归本体,无故现此泡影,则不可以理推。 清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纪昀


本体是什么意思

“本体”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含义和应用在不同领域中有所不同。

在哲学领域,“本体”通常指的是事物的本身或本质,即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例如,在形上学中,“本体”被理解为事物的根本存在形式,是无法再被其他事物解释的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本体”(ousia)是指既不能表述一个主体,又不依于一个主体中的东西,如个别的人或马。

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本体”则是一种形式化的术语集,用于描述特定领域中的对象类型、概念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它提供了一种共享概念体系的明确而详细的说明,是实现与机器之间或系统之间进行语义交流的基础。例如,本体可以用于语义Web、智能信息检索、系统间集成等领域。

此外,“本体”在日常用语中也常用来指代事物的本身,支持言论、主张的根本思想。在某些语境下,“本体”还可以指机器或工程的主要部分,强调其不可逾越的界限和尚未认识的事物。

总之,“本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涵盖了从哲学到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体在形而上学中的具体定义和历史演变是什么?

形而上学中,“本体”(Ontology)是一个核心概念,其定义和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定义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存在的本质、属性和结构。它探讨的是“存在者之学”,即关于“在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本质性质。亚里士多德将本体定义为事物成为这个事物的终极原因,认为本体是超越感官体验的存在的知识,即事物的“ens”和“esse”。本体论也被称为“所有事物的普遍属性的科学”,它展示了第一个基础概念,并构成了形而上学的预备部分。

历史演变

  1. 古希腊时期
  2. 巴门尼德: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驱,提出了“存在者存在”的观点,并从现象世界中分离出意义世界。
  3. 柏拉图:他引入了最初的本体模型,将所有存在的总和指向一个至高、理想、绝对的“神圣”存在,如柏拉图的善的理念。
  4.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的概念,认为本体是事物成为这个事物的终极原因。他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强调实体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亚里士多德还区分了物质实体和非物质实体,并认为实体是独立于人类感知和理解之外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

  5. 中世纪及现代

  6. 笛卡尔:本体论逐渐转向以主体性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将形而上学的基米德点置于自我意识的思考自我领域。
  7. 康德:他将本体论描述为“所有事物的普遍属性的科学”,认为本体论构成了形而上学的预备部分。
  8. 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他们重新定义了“存在”和“世界”的区别,并引入了“实体”这一第三类,将本体论重新定义为“实体存在的科学”。

  9. 当代哲学

  10. 当代哲学家继续探索本体论的不同方面,包括对物质、通式与综合个体的研究。尼采则提出了否定本体论模型,将绝对的形上学参照点转变为生命自我强化过程的动态原则。

总结

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关注存在的本质和结构。从古希腊哲学家如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到现代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本体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如何界定“本体”(ousia),并与现代哲学家的观点进行比较?

亚里士多德对“本体”(ousia)的界定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本体或实(ousia)不是物质,而是“基本的存在”,也是表达存在或的第一个范畴。他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前者是最真实的个体,后者则是指种类的某物。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物质与感觉本体之间的区别,认为物质寓于感觉本体中,但感觉本体并不等于物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本身是超越者,既不能被定义为物质,也不能确定为思维。他创建本体概念的初衷是要解决存在的依托问题,即以本体为基础来支撑存在,在那里,本体以自身的方式中止了本原向本源的还原。吴寿彭在译“本体”概念时,用了多个概念,如本体、基质、载体、底层,形象地描述了本体对于存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探讨了本体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深入讨论了整体(σύνολον)的概念以及本体或形式的其他方面。他认为,形和物质原则的分离是荒谬的,因为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也没有物质就没有形式。因此,唯一存在的实体是被哲学家称为“原始实体”的息化、单一和独特的物质。

亚里士多德还试图排除柏拉图的本体作为灵魂的候选者,因为它们不备本体所具有的特征:确定性和独立存在。他明确表示,普遍性要么是次要的“ousiai”,需要个体事物才能存在;要么就是对主体中所含之物的描述——一种类型的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对本体的理解建立在三个本质规定基础之上:第一,ousia首要的特质是“所是”(ti esti,是什么或什么是);第二,“所是”必须用其他的三个概念来解释,是因为to on自身不能作为本体独立存在;第三,事物的ousia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事物的“这一个”(tode ti),二是事物的“to ti en einai”(原是)。

现代哲学家对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发展。例如,在中世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术语τὸ τί ἦν εἶναι(事物的本体)被引入为quidditas,与形式的二元论相联系。quidditas成为定义一切事物的对,即“知悉个体即知悉其本质”。因此,每个特定事物的essence被称为其物质的实质,而definiens则是一个表示事物本质的短语。

总之,亚里士多德通过区分名词和所指概念来澄清逻辑问题,并试图攻击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基础。他认为,普遍性只是对主体的描述或对主体的描述,并且在主体中。然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解决关于“ousia”的哲学问题,如什么是次要的“ousiai”?“ousia”与动词“be”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ousia”类别与“quality”类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早期的中世纪思想家争论中仍然存在。

亚里士多德对本体(ousia)的理解不仅涉及其作为存在的基础,还包含了对物质、形式、个体性和整体性的深刻探讨。

在计算机科学中,本体是如何促进语义Web和智信息检索的发展的?

在计算机科学中,本体论(Ontology)在促进语义Web和智能信息检索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本体论是语义Web的基础,它作为一种领域知识概念化和模型化的方法,可用来描述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语义信息。通过定义特定领域的所有概念及其关系,本体论使得计算机能够“理解”Web信息,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智能交互。
  • 本体论不仅能够组织和连接组织内部的知识,还能使其跨机器可访问和互操作。这种能力使得不同领域的专家能够合作收集和处理数据,从而推动自动化和服务优化。

  • 在智能信息检索中,本体论提供了明确的语义信息,促进网络资源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例如,基于Jena的本体解析与查询应用研究表明,引入本体模型能著提高解析和查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本体论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用于优化信息检索算法。例如,IBM研究院和美国马里兰大学提出了基于语义互操作的信息检索方法,利用本体技术优化了中文分词算法,实现了基于语义扩展的信息查询,大大提高了查询的度和准确率。

  • 本体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包括文本分类、图像分类、多媒体信息检索、医疗保健等。例如,在医疗保健领域,使用SNOMED CT本体论相关性实现了临床路径的自动化标准化;在物联网隐私保护中,提出了一个基于本体论的框架来保护隐私。

  • 此外,本体论还被用于改进阿拉伯语文本分类、人行为索引、漫画图像分析等多模态数据处理任务。

  • 随着设备数据量的激增计算能力和额外支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本体论通过推动数据的FAIR化(可发现、可访问、互操作和可重用),解决了ICT领域的诸多挑战。例如,在预测性维护和可持续采购建议等场景中,本体论技术能够协助和改善机器决策。

  • 语义网利用本体论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是一个显著优势,尽管实际应用较少。例如,IRIS系统设计用于在仓库中搜索文章,并包含一个推理引擎,用于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知识的规则进行推理。新兴知识的产生涉及分析资源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揭示数据中的复杂隐藏关系。

本体论在促进语义Web和智能信息检索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体在系统间集成中扮演什么角色,有哪些实际应用案例?

本体在系统间集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统一表示元数据:本体通过提供一个共享的领域理解框架,确保所有系统中的元数据信息保持一致。这有助于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和理解。

  2. 支持概念的匹配和选择:本体支持概念的匹配和选择,使得系统可以通过与字典的匹配来确定最优的概念。这一过程对于跨系统的理解和协同工作至关重要。

  3. 促进系统间的理解和协同工作:在系统集成背景下,本体论框架被用于促进跨系统间的理解和协同工作。例如, Nilsson等人提出的协作本体论框架旨在促进系统间的协同。

  4. 提供全局概念化:本体为异构数据源提供了全局概念化,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具体了解不同数据源的情况下构建查询,并根据语义映射将查询重写针对源的查询。

  5. 支持高级查询和声明性中介:本体支持高级查询和声明性中介,使得用户可以利用全球本体提供的高层次视图来构建查询,并在对等系统中重写查询。

  6. 映射支持:本体通过词典的形式正式化,用于映射过程,以促进自动化。这有助于简化数据集成过程中的映射任务。

  7. 促进不同应用程序和系统之间的集成: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流程中,本体作为不同应用程序、系统、底层服务数据源之间的桥梁,整合了工程师的经验知识,确保从产品设计到发布的整个流程的顺利进行。

  8. 实现企业集成和数字化转型:通过统一的本体命名空间架构,本体可以整合业务数据,增强透明度和可见性,简化集成过程。例如,在制造中,通过整合PLM、ERP和MES系统的信息,实现企业进一步的商业潜力。

实际应用案例包括:

  • 智能交通、能源监控、健康监测和工业控制系统:这些领域中,本体论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IoT)环境中的系统集,以提高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协同工作能力。

  • 建筑管理系统(BMS) :通过建立本体论,BMS之的兼容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提高了跨系统操作的潜力。这使得个人热舒适性配置文件与建筑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兼容,从而提高了居住者的舒适性和能源效率。

  • 制造业:在制造业中,本体论被用于整合PLM、ERP和MES系统的信息,实现企业集成和数字化转型。通过使用Web服务和本体技术,实现了生产系统的自动化重新配置。

日常用语中的“本体”概念与哲学或计算机科学中的定义有何不同?

在日常用语中,“本”通常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或存在。然而,在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中,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应用。

在哲学领域,本体论(Ontology)源自形而上学,主要研究存在的本质、现实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基本类别及其关系。哲学家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本体论,旨在阐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其观点。因此,哲学中的本体论更侧重于对存在实体种类的系统性描述。

相比之下,在计算机科学中,本体论被定义为一组本概念及其关系的集合,用于捕捉人们如何理解特定领域,并允许以人类和计算机都能理解的方式正式表示这种理解。计算机科学中的本体论是一种形式化的架,定义了实体的类别(类型)和实体之间的属性(关系),并允许在特定领域内建模知识。这种本体论通常基于层次结构的骨架,并分为上层本体论和领域本体论。上层本体论描述最一般的事物,而领域本体论则专注于特定主题领域的实体和关系。

此外,计算机科学中的本体论还被视为一种工程工具,由特定的词汇表组成,用于描述特定现实,并具有明确的词汇意义说明。它不仅用于构建知识基础的基本结构或外壳,还为开发可共享和重用的知识基础提供了概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