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怕耽误了他的时间,谈了一会儿就告辞离去。
2.酒筵一直进行到了傍晚时分,众人才纷纷告辞而去。
1. 告别;辞行。
引
1. 〔神女〕又赠诗一首。把臂告辞,涕泣流离,肃然升车,去若飞迅。
晋
《搜神记》卷一
干宝
2. 卿等来修旧好,克备多仪,既陛见以告辞,将驾言而反命。
宋
《赐大辽贺正旦人使正月六日朝辞讫就驿御筵口宣制》
苏轼
3. 次日王勃告辞,阎公乃赐五百缣及黄白酒器,共值千金。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4. 召见者和我客气了一下,我趁他好像没有话再说,便起身告辞。
《洪波曲》第九章二
郭沫若
“告辞”一词在中文中通常表示告别或辞行,原意是指主人辞别,现在则泛指辞别。它用于表达离开或结束与某人的交流时的礼貌用语。例如,在朋友家做客时,当时间不早了,可以说“先告辞了”,表示礼貌地离开。
此外,“告辞”也可以用于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中,表示结束谈话并离开。在古代文献中,“告辞”一词也有广泛应用,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等。
总结来说,“告辞”是一种礼貌的告别方式,用于表示结束谈话或离开某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告辞”一词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告别表达方式。根据《告辞的含义与历史典故》一文,宋代苏轼的《赐大辽贺正旦人使正月六日朝辞讫就驿御筵口宣制》中,“告辞”被用于描述告别和辞行的情境。此外,《告辞的含义与历史演变》一文也指出,“告辞”一词原意是指向主人告别,现在则泛指辞别。
从更广泛的历史文献来看,“告辞”一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辞别的礼貌和不舍之情。例如,《东周列国志》、《醒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和郭沫若的《洪波曲》等文献中都有使用“告辞”一词的例子。
在不同文化中,告辞的方式和礼仪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文化差异:
承诺未来的重逢:中方都有表达未来重逢的告别方式,这可以减轻告别的负面情绪,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暂时性的告别。
波兰文化中的告别礼仪:
宗教性告别语:在正式场合和非对称关系中,宗教性告别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如果一个人希望在离开前与对方分享深厚的情感,他们可能会在告别语中加入“请吃点东西”。
跨文化交流中的告别行为:
情境变量的影响:不同文化中告别行为的影响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情境和时间。例如,在南非索索托语中,年龄和性别对告别有重要影响,而在印尼语中,则受到地位和等级的影响。
其他文化中的告别习惯:
阿根廷的双吻:在阿根廷,习惯性地亲吻两次脸颊。
经济条件对告别方式的响: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礼貌的不同理解和实践,还揭示了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对日常交流方式的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告辞”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以看到以下几点: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告辞”的使用频率明显减少。现代更倾向于使用“再见”,因为这个词更加通俗易懂,并且带有亲切和期待的意味。
场合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告辞”仍然可以在某些正式场合使用,但更多地被用于网络热词或特定语境下,例如在电视剧中出现类似场景时。然而,这种用法是否恰当尚存疑问。
文化背景的变化:
现代汉语中的“告辞”一词在使用频率和场合上都有所变化。
正确使用告辞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专业建议:
在离职时,可以采用简短而真诚的方式表达对同事和公司的感激之情。例如,直接告知大家即将离职,并感谢大家的陪伴和助,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方式简洁明了,能够迅速传达核心信息,同时保持礼貌和尊重。
在告别时,可以结合个人真实经历,表达对同事、朋友、领导的感激之情,回顾与团队相处的愉快时光,承认离别的不舍,但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希望未来有机会继续合作。这种方式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经历的珍惜,也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如果场合允许,可以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结束对话,如通过游戏或故事来缓和气氛,让离别变得更加愉快。这种方式适合轻松的社交场合,能够缓解紧张情绪,使告别过程更加愉快。
在需要正式的告别时,可以使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同时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方式适合职场环境,能够体现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尊重。
不论是面对感情关系、友谊还是工作上的告别,坦诚而真实的沟通非常重要。表达你的感受、想法和原因,让对方理解你的决定,并尊重对方的感受,表达感激之情。这种方式能够确保双方都清楚彼此的立场和情感,避免误解和遗憾。
在撰写告别信时,应以专业的语气开始,表达真诚的谢意,并深思熟虑地融入情感。分享个人轶事或回忆,但确保它们是相关的和尊重的。保持平衡,在表达真实情感和保持专业精神之间找到衡。以积极的语气结束,对同事未来努力的良好祝愿和积极的情绪结束您的信息。
在告辞时,提及对方的名字并果断告辞,切忌磨蹭。例如,“那么××先生,我就告辞了”,这会向对方传达出“我已经记住了的名字”“今天谈得非常愉快”等信息,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古代文献中,“告辞”一词具有丰富的应用和多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和应用:
郭沫若在《洪波曲》中也提到:“召见者和客气了一下,我趁他好象没有话再说,便起身告辞”,展示了在正式场合中的告辞礼仪。
辞官与退职:
在《抱朴子·良规》中,葛洪提到:“功成不处,乞骸告退;高选忠能,进以自代”,说明官员因功成而请求退职。
文学作品中的告辞场景:
在《鸿门宴》中项羽对刘邦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展示了宴会中的告辞场景。
日常生活的告辞:
通过些例子可以看出,“告辞”在古代文献中不仅用于正式场合的告别和辞行,还广泛应用于官员辞职、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