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太大意了,连这样的错误都没检查出来。
2.歹徒行骗手段层出不穷,稍一大意,你就会上他们的当。
例句
1.这本书的大意是要人养成勤俭的习惯。
2.你把他讲话内容的大意记录下来就行。
1. 谓疏忽,不经意。
引
1. 即使有了言论自由的明令,也千万大意不得。
《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
鲁迅
2. 敌机好久不来轰炸,大家也就大意了。
《关于〈龙虎狗〉》二
巴金
2. 大概的意思;要义。
引
1. 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
《管子·宙合》
2. 粗知大意,又不委曲。
北齐
《颜氏家训·杂艺》
颜之推
3. 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
宋
《礼以养人为本论》
苏轼
4. 夫人云: 此章大意说,人虽终身为善,不可少有点染,人虽堕落恶道,亦可勉励自新。
元
《㑇梅香》楔子
郑光祖
5. 我没有留底稿,不过大意我可能不曾忘记。
《文学的作用》
巴金
3. 大志。
引
1. 弇因说护军朱佑,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后汉书·耿弇传》
2. 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3. 士固有大意,秋毫岂能干!
宋
《寄舍弟》诗
曾巩
4. 傲慢;不理不睬。
引
1. 狄爷也还年幼,自小儿读书,没大经过事体,又是山东乡里人家,乍来到京师,见了二位爷,他实是害怕。二位爷见他不言不语的,倒像谅他大意的一般。
《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回
2. 天下事都不可知,看他在本官面前大意拉拉的,一定是有些根基的物件。
《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
“大意”一词在中文有多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大概的意思或要义:这是“大意”最常见的用法,指的是对某事物的基本理解或核心内容。例如,在阅读文章时,我们通常需要抓住文章的大意,即文章的主要思想或主旨。
疏忽或不经意: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不仔细、马虎或粗心大意。例如,“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就是提醒人们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疏忽而犯错。
大志:在某些语境下,“大意”还可以表示一个人的远大理想或抱负。例如,《后汉书·耿弇传》中提到光武帝称赞耿弇有大志,这里的“大意”即指大志。
思想、意义、道理等抽象概念:此外,“大意”还可以表示思想、意、道理、意图、意志等抽象概念。
“大意”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多重含义,涵盖了从基本意到抽象概念的多个层面,其用法灵活多样。
汉字“意”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简牍文字,一说始见于西周金文。然而,关于“大意”这一具体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根据,是在享保7年由吉宗在全国颁布的《大意》中首次出现。
要区分“大意”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首先要理解“大意”一词的基本定义和用法。根据《汉英百科大词典》,“大意”可以表示“general idea; main points; gist; tenor”,即段落的主旨或讲话的主要观点。此外,“大意”还可以表示“careless; negligent”,即粗心或疏忽。
在阅读理解中,“大意”指的是读者在不入分析单个词汇的情况下,从文本中获取一般含义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读者能够提炼出主要观点,并理解从属观点与支撑细节之间的关。例如,在语文考试中,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关键在于分析判断其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补写语句则需要先理解文段大意,再联系上下文寻找提示语。
然而,“大意”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具体含义。例如,在鸟类观察中,“大意”表示“特征”。而在拍卖法中,“大写意”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强调精粹炼和内在灵魂的外化。
此外,“大意”还可以与其他词汇结合使用,形成不同的表达。例如,“大义凛然”表示因坚持正义而令人钦佩,“大义灭亲”表示为了正义而牺牲家庭忠诚。这些表达都与“大”有关,但具体含义有所不同。
总之,要区分“大意”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大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其含义的丰富性和应用场景的多样性。
从基本含义来看,“大意”通常表示大概的意思或基本的意义,强调要义或重要性。例如,在阅读或理解本时,把握段落的大意是关键。此外,“大意”也可以表示粗心大意的状态,即不注意、忽略某事的行为。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如工程管理中因疏忽大意导致计划无法按时完成的情况。
在古代文献中,“大意”还有其他含义。例如,它被用来形容人的善恶程度,强调即使人终身为善,也不能少有点染。同时,“大意”也用来形容人的大志,即有宏伟目标或抱负。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和语中。
在现代汉语中,“大意”常用于描述疏忽或忽略的情况。例如,鲁迅在《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中提醒人们不要大意。这种用法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粗心行为的警惕。
此外,“大意”还可以表示马虎、疏忽和粗心,以及对某事缺乏关注或注意。例如,在开车时必须专心,不能大意,否则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
“大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从日常生活的疏忽到历史文献中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大意”通常被描绘为一种超越具体细节和形式的抽象概念,它强调是整体的意境和内在的精神。例如,在刘向的《大意》中,作者通过描绘山峰被云雾笼罩、树梢融入背景的景象,展现了不可名状的底蕴,这种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哲学家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此外,庄子的思想也提到“大意”是手段并不重要,而目的则是一切。语言在于表达意思,意既到,则可忘之,重要的也不是语言本身。这种观点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在于忘怀得失、彻底无我、全身心投入自然的怀抱,从而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状态。
在现代文学中,如乔伊斯的作品中,“大意”可以通过情节来体现,情节代表的是整本作品的大意,而整本作品才经验本身。这就像对论说性作品作一个逻辑上的总结,就代表了对书中的论述作个总结。
“大意”与其他近义词(如“主旨”、“要点”)在使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的侧重点和具体应用场景上。
大意:通常用于描述文章或段落的主要意思,强调的是整体的概括性。例如,在阅读理解中,当我们需要快速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时,可以使用“大意”来概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或概念。它更侧重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而不是细节内容的支持。
主旨:则更多地用于指代文章或话语的中心思想或主要目的。例如,在学术论文或正式演讲中,主旨通常通过主题句明确表达出来,并由后续的细节支持。主旨强调的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核心论点,需要包含足够细节来支撑其论点。
要点:则侧重于文章或话语中的重要部分或关键信息。例如,在总结会议内容或报告时,我们可能会提到“要点”,以突出那些最重要的信息。要点通常用于强某些特定的部分,而不是整体的概括。
总结来说,“大意”更侧重于整体的概括,适用于快速理文章的主要意思;“主旨”则强调中心思想和目的,适用于需要明确表达和支撑论点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