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糟粕的意思

zāo

糟粕

拼音zāo pò

1.糟粕常用意思: 指酒糟、豆渣之类的渣滓;比喻粗劣无价值或有害的东西。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渣滓 , 残余 , 糟糠 , 垃圾
反义词 精粹 , 精华 , 精髓 , 菁华

例句 1.我们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他视名利如糟粕,为官多年仍两袖清风。

糟粕引证解释

1. 酒滓。喻指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

1. 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 汉 《新序·杂事二》 刘向
2. 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 《韩诗外传》卷五
3. 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举笔为文,洒洒自远。 清 《己卯墨卷序》 戴名世
4.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 《新民主主义论》十五 毛泽东


相关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糟粕是什么意思

“糟粕”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其基本意思是酒糟、米糟或豆渣等食物的渣滓,这些是酿酒或磨米过程中剩余的部分。然而,“糟粕”不仅仅指具体的物质,它还被广泛用来比喻粗劣无用的事物。

在古代文献中,“糟粕”常用来形容生活中的精华与糟粕,即去除不良部分,保留有价值的部分。例如,汉代刘在《新序·杂事二》中提到,在凶年饥岁中,士人会吃尽糟粕,而君王的犬马却有余粮,这里的糟粕象征着粗劣的食物。类似地,韩诗外传》卷五也指出糟粕是先圣王的糟粕,而非美好之物。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对待切外国事物,如同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消化过程,将其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然后吸收精华,排除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这种思想反映了批判地继承和学习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此外,“糟”也可以指食物消化后所余的废物,这在现代汉语中依然适用。在不同语境下,“糟粕”可以指代废物、劣质品、沉淀物等。

“糟粕”一词既有字面意义,也具有比喻意义,常用于批判性地分析和处理事物,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糟粕”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是什么?

“糟粕”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比喻粗劣无用之物
  2. 在《晋书·卷五五·潘岳传》中,有“名位为糟粕,势利为埃尘”的记载,意是说名位和势利就像酒糟一样不值钱。
  3. 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中,提到“今和铅汞在火中一烧,铅化为青气去了,遗下糟粕之质”,这里将铅汞烧炼后的残渣称为“糟粕”。

  4. 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5.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要批判封建性的糟粕,追求进步和创新。
  6.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也强调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性。

  7. 比喻圣人思想的残渣

  8. “古人の糟粕”这一成语源自《庄子》,意为古人留下的残渣,比喻那些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真实或有价值的事物。
  9. 在齐桓公的故事中,有人指出他所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残渣,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の糟粕”的含义。

  10. 其他文献中的应用

  11. 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二》中有“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的记载,意是说在饥荒之年,士人连糟粕都不够吃,而君主的犬马却有余粮。
  12. 《韩诗外传》卷五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此真先圣王之糟耳,非美者也”。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到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背景和影响有哪些?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背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背景
  2. 毛泽东在1940年提出的这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历史文化的科学方法中提出的。他认为,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区分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3. 这一思想源于对古代文化的辩证分析,强调不能割断历史,而是要继承并批判地总结历史遗产。
  4. 毛泽东还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5. 影响

  6. 文化传承与创新:毛泽东的思想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主张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 文化自信:这一思想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因为只有敢于且善于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才能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8. 文艺实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这表明他在文艺领域也倡导同样的原则。
  9. 国际文化交流: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并形象地比喻为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把它们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在现代汉语中,“糟粕”一词如何被用于批判性地分析和处理事物的具体案例?

在现代汉语中,“糟粕”一词常被用于批判性地分析和处理事物,尤其是在文化、思想和历史领域。这一概念源自酒糟,比喻无用的东西,其核心思想是将有用的部分保留下来,而将无用或有害的部分摒弃。

例如,在儒家思想的批判性思考中,有学者质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方法论的价值判断能力,认为其脱离了时代背景,无法真正继承其他思想。种批判性分析不仅限于文化领域,还扩展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一些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实际上是不可化约的,甚至在古代中起着治理社会作用,而那些被称作“精华”的部分不过是无用的装饰。

此外,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有观点认为应该关注些被认为是“糟粕”的部分,以了解它们是如何失败并最终被放弃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生活。这种批判性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些部分是值得保留的,哪些部分是需要摒弃的。

在具体案例中,例如在对待封建主义时,有人认为封建主义中的某些部分是糟粕,需要被批判和摒弃。同样,在讨论足球作为资本主义享乐的象征时,也有人认为足球是资本主义的糟粕,因此不必过分追求。

“糟粕”一词在不同文化或语言中的对应词汇及其含义是什么?

“糟粕”一词在不同文化或语言中的对应词汇及其含义如下:

  1. 汉语
  2. 含义:主要指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比喻废弃无用的事物。在古代文献中,糟粕常被用来形容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
  3. 例句: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二》:“凶年飢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餘穀粟。”

  4. 英语

  5. 对应词汇:dross, dregs, rubbish, fig. useless residue
  6. 含义:指废弃无用之物,如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比喻粗劣无用的事物。

  7. 德语

  8. 对应词汇:Abfall, wertloser Rest (S)
  9. 含义:指废弃无用之物,如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比喻粗劣无用的事物。

  10. 法语

  11. 对应词汇:rebut, déchet
  12. 含义:指废弃无用之物,如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比喻粗劣无用的事物。

  13. 网络解释

  14. 含义:通常指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比喻废弃无用的事物或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所余的废物,常用以比喻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

  15. 毛泽东思想中的应用

  16. 含义: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糟粕被用来比喻需要剔除的封建性内容,而华则是需要保留的部分。例如:“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

关于“糟粕”的现代研究或学术讨论有哪些?

关于“糟粕”的现代研究或学术讨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糟粕”通常指的是那些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相冲突的封建主义思想、道德观点和习。例如,跪拜之礼、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被认为是糟粕。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被视为束缚的精神自由的因素,并需要被剔除。

然而,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的界定并非绝对,而是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一些学者指出,糟粕的存在是因为有精华的存在,如果没有精华,糟粕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区分糟粕与精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例如,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思想家和师徒之间会产生分歧,这反映了精华与糟粕并非固定不变。

信息化时代也带来了新的糟粕,如通过姓名笔划、身份证号码算性格等迷信行为。这些新糟粕如果加以分辨和引导,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精华并被传承下去,从而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民俗中的糟粕与精华问题也需要深入探讨。迷信并非全然有害,其存在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旧习俗在某些情况下并非完美,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因此,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传承是必要的,而不是简单的破除。

关于“糟粕”的现代研究或学术讨论涉及对传统文化中糟粕与精华的界定、信息化时代新糟粕的识别以及民俗学中糟粕与精华的批判性思考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