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由于电脑能大容量储存,所以人们不免慨叹人脑不及电脑。
例句
1.今天的数学考试搞得我们措手不及。
1. 赶不上;来不及。
引
1. 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左传·桓公十三年》
2. 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史记·项羽本纪》
3. 使良时一过,匈虏复兴,则万代为患,虽后悔之亦不及矣。
唐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
陈子昂
4. 〔伯川〕又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子当大用,尚勉之,惜予不及见也。”
明
《双槐岁钞·刘伯川善观人》
黄瑜
5. 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久不执笔,《现代》第三卷第二期上,恐怕不及寄稿了。
《书信集·致施蛰存》
鲁迅
2. 不如;比不上。
引
1. 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
《左传·僖公八年》
2.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唐
《西宫秋怨》诗
王昌龄
3. 焦山亦江中浮屿,视金山袤过之,然不及其峭削。
明
《五岳游草·吴游上》
王士性
4. 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
《随想录·谈〈望乡〉》
巴金
3. 不到。
引
1.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左传·隐公元年》
2. 先是司徒韩演在河内,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
《后汉书·周景传》
3. 康熙初,定品级考,布政使内升止于太常、光禄卿,而又不及太仆,何也?
清
《池北偶谈·谈故一·布政升尚书》
王士禛
4. 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
《热风·题记》
鲁迅
5.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论语·先进》
6. 道者何?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与人交之信,根于吾心之本然,而形见于事为之当然者皆是也,曷尝有过与不及之偏哉?
宋
《隆兴府东湖书院讲义》
黄
4. 不通达;不识。
引
1. 臣实愚憃,不及大体。
《后汉书·张酺传》
2. 于时菩萨告诸天众人等,善听,何故名曰法曜道门,皆曰不及。
《普曜经·说法门品》
5. 谓不遭受灾祸。
引
1.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
2. 夫为权首,鲜或不及。
《后汉书·刘玄传论》
“不及”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ù jí”,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
比不上、不如:用于比较,表示在某方面前者不如后者。例如,“我的汉语不及他那么好”。
赶不上、不及:表示时间上的不足或未能及时做到某事。例如,“来不及”、“措手不及”。
没有达到:表示未达到某个标准或限度。例如,“两地相距不及百里,可以当天来回”。
此外,“不及”在不同的语境中还可以表示不足、不够或不满等意思。在古代文献中,“不及”也常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事物的发展状态,如“该至而不至,名曰‘不及’”。
总结来说,“不及”主要用来表达在比、时间、能力等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标准。
“不及”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主要体现在医学和哲学领域。
在《黄帝内经》中,“不及”常用于描述人体生理状态的不足或缺失。例如,岐伯提到:“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这表明当人体的某种功能或能量不足时,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此外,还有描述及导致的其他症状,如“不及则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强”。这些例子说明,在中医理论中,“不及”通常指某种生理功能或能量的不足,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症。
在哲学和伦理学方面,《论语》中也有提及“不及”的例子。例如,《礼记》记载子张和子夏在除丧见孔子时的表现,子张因哀痛已竭而弹琴成声,他说:“不敢不及”,而子夏则因哀痛未忘而弹琴不成,他说:“不敢过”。这里,“不及”指的是在情感表达上的适度与否,即子张没有过度表达哀痛,而子夏则没有适度表达哀痛。
“不及”与其他类似词汇(如“不逮”、“不若”)在使用上有以下区别:
不若:通常用于比较动作行为的利弊得失,前后可以是动词或小句。例如,“老张那时的思想不若现在成熟”。
语境与搭配:
不若:除了用于比较名词外,还可以用于描述动作行为的利弊得失,因此前后可以是动词或小句。
具体例句:
总结来说,“不及”主要用于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并且有“来不及”的意思;“不逮”在文言文中使用较多,表示“比不上”或“不足之处”;
在现代汉语中,“不及”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这些含义和用法不仅延续了古代汉语的传统,还发展出了新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不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几种主要含义和用法:
不如、比不上:这是“不及”最常见的用法之一,表示某事物或某人不如另一事物或人。例如,“不及50几年前”表示时间上无法追溯到过去的某个时刻。
赶不上、来不及:这个用法调的是时间上的紧迫感,如“躲避不及”、“后悔不及”,形容行动或反应不及预期。
够不上:表示在数量或能力上无法达到某个标准。例如,在考试中不及格就是指成绩不够及格的标准。
未被接近:指某事物尚未引起注意或关注。例如,“信不及”表示对某事或某人缺乏信任。
成语中的应用:在成语中,“不及”也有独特的用法。例如,“过犹不及”表示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此外,“有过之而无不及”则表示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在鲁迅、王昌龄、巴金等人的作品中,“不及”常用于表达情感上的遗憾和未达到的状态。
家族文化的体现:在一些特定的成语中,如“族不及备载”,“不及”用来形容家族过于兴盛,以至于很多庶系来不及记录在族谱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及”在现代汉语中不仅保留了其传统的多重含义,还在新的语境中展现出丰富的应用。
在不同方言中,“不及”这一概念的表达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几个例子:
汉语:在汉语中,“不及”通常与动词“来”搭配使用,表示某事是否及时。例如:“飞机就要起飞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别着急,还有十分钟,来得及。”。
阿拉伯语:阿拉伯语中表示“不及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形式,但具体形式未详细说明。不过,阿拉伯语通过比较名词来表达,并有时会使用区别语。
乔吉语(Jê)方言:乔吉语的不同方言之间也存在差异。例如,在“Panará”方言中,不存在主动-不及结构,而其他东乔吉语方言则有这种结构。
越语:越语动词“hy sinh”可以与多个否定搭配表示否定意义,如“không (不)、choplast (没有)、chưa (没有)”,并且可以构成“被”字句,而汉语的不及物动词“牺牲”不能构成“被”字句。
关于“不及”的成语或俗语有很多,它们的来源和含义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解释:
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孔子在讨论子张和子夏时提到:“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是子张做得过多,而子夏做得不够。后来这句话演变为成语,用来告诫人们在做事时要把握好度,避免极端。
学如不及: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学习时总觉得像赶不上,即使学得了也总怕再丢失。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紧迫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措手不及:指突然发生的事情人来不及应对。例如,客户突然要求提前交货,或者大地震发生时医生措手不及。
鞭不及腹: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距离上的限制或能力上的不足。
朝不及夕:形容情况危急。出自《左传·襄公十六年》,表示时间紧,必须迅速行动。
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常用于描述突发事件。
防不及防: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强调了对突发事件的无能为力。
驷不及舌: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自《论语·颜渊》,常用来形容说话不慎带来的后果。
言不及义: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自论语·魏灵公》,批评那些只说废话而不讲道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