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虽然已是大师级的学者了,但常自谦学识浅薄。
2.他到了工作岗位上,才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太浅薄了。
1. 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
引
1. 智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
《荀子·非相》
2. 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
《汉书·公孙弘传》
3. 王生自负,怒曰:“吾诚浅薄,与夏侯孜同年乎?”不悦而去。
宋
《唐语林·雅量》
王谠
4. 夫事理不辨,学理不精,发为文章,已弗能达,况根柢浅薄,有文无质哉?
《与某生论韩文书》
田北湖
5. 他觉得这样的败退,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浅薄虚伪,而是因为他的本领出众。
《不成问题的问题》
老舍
2. 鄙薄,简慢。
引
1. 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
3. 浇薄;轻浮。
引
1. 好仁厚而恶浅薄,就善人而远僻鄙,则心悦矣。
汉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董仲舒
2. 时俗浅薄,巧伪滋生。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
3. 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
北魏
《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
杨
4. 风气浅薄,其能刻厉矫揉以窃毅然丈夫之名者,已不多见。
宋
《跋吕元吉先人〈介轩记〉后》
文天祥
4. 轻微;微薄。
引
1. 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2. 宋江叹口气道:“想我八字浅薄,命运蹇滞。”
《水浒传》第一一〇回
3. 自知福命浅薄,平生无此妄想。
清
《临川梦·拒弋》
蒋士铨
4. 孙在涛捧着一块长方形的油皮纸封的纸包……走向铺边,深深一躬:“老弟,浅薄得很,以表寸心。”
《活人塘》十四
陈登科
“浅薄”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iǎn bó,其主要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肤浅:指人的学识修养等不够深厚,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例如,某人对历史的了解非常有限,可以形容为“知识浅薄”。
轻浮:指社会风气轻浮,行为不端,不认真。例如,风俗浅薄,可以用来形容社会风气的轻。
鄙薄、简慢:指对事物或他人持有轻视的态度,不重视或不尊重。例如,在争夺之事中表现出浅薄的态度。
微薄:指轻微、微不足道的状态。例如,福命薄,可以形容福气或命运的微薄。
此外,“浅薄”还可以用于形容情感上的浅显,如交情不深,或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轻率和不认真。在文学作品中,“浅薄”常用来批评那些见识短浅、缺乏深度的人或事。
“浅薄”一词通常带有贬义,强调的是缺乏深度和广度,无论是从知识、情感还是社会风气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种负面的评价。
“浅薄”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和含义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学力不深厚:在古代文献中,“浅薄”常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或修养不够深厚。例如,《荀子·非相》中提到“知行浅薄,曲直有以县矣”,表达了对知识浅薄者缺乏道德判断能力的批评。《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也有类似记载,描述了一个愚昧无知的人自认为与周相当。
鄙薄、轻视:古代文献中,“浅薄”还被用来形容一种鄙薄、轻视的态度。例如,《韩非子·亡征》中提“到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表达了对那些轻视争夺之事的人的批评。
风俗浇薄:在社会风气方面,“浅薄”可以指风俗轻浮、浇薄例如。,《后汉书·卷一〇·皇后纪上·和熹邓皇纪》中提到“时俗浅薄,巧伪滋生”,描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轻浮和不淳朴。
微薄、轻微:此外,“浅薄”还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微薄或轻微状态。例如,《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因缘分浅薄而未能遇到大贤。
“浅薄”在一词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涵盖了从个人品行到社会风气,再到事物状态的广泛范围。
在现代汉语中,“浅薄”、“肤浅”、“轻浮”、“鄙薄”、“简慢”和“微薄”等词汇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浅薄:这个词语主要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或修养不深厚,理解不透彻。例如,在《荀子·非相》中提到“行浅薄”,即知识和行为都不够深刻。此外,“浅薄”还可以表示轻微、微薄的意思,如《三国演义》中的“缘分浅薄”。它也可以指社会风气的浇薄和轻浮。
肤浅:这个词常用于描述观点、认识、体会和论等方面的浅显性,强调局限于表面或不深刻态的状。例如,“读书是促使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肤浅走向深刻的源头”。与“浮浅”不同,“肤浅”更侧重于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轻浮:通常用来形容态度不严肃、行为不稳重,常用于描述人的作风或行为。例如,“风俗浅薄,巧伪滋生”中的“浅薄”即指轻浮。
鄙薄:这个词语表示轻视或看不起某人或某物,带有贬义色彩。例,《韩非子·亡征》中提到“浅薄于争守之事”,这里的“浅薄”即指鄙薄。
简慢:这个词通常用来容态度粗鲁、不礼貌,或者对待他人不尊重。如例,“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中的“浅薄”即指简慢。
微薄:主要用来形容数量少、质量差或金额少。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缘分浅薄”,这里的“浅薄”即指微薄。
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虽有重叠之处,但它们各自侧重不同的方面。“浅薄”和“肤浅”更多地用于描述人的学识和理解深度;“轻浮”侧重于行为和态度;“鄙薄”和“简慢”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浅薄”一词常被用来批评人物或事件的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内涵。例如,在乔治·艾略特的《1894年作品》中,”浅薄”被用来描述虚荣和错误;在约翰·伯勒斯的《1895年著作》中,”浅薄”绘了虚伪者;爱德华·布拉德福德·蒂彻纳的《心理学教科书》(1910年)探讨了情感幻觉和浅薄印象;诺曼·哈普古德的《1897-1900年美国舞台》中对婚姻、单身生活、女性和男性缺陷的浅薄理解[1[]];以及约翰·霍尔会的《1873年每日问题》中对浅薄的评。
此外,成语“轻傜薄赋”也形容文章或诗文内容肤、平庸,缺乏深度和思想性,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中,批评了当时浅薄的文章风气。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提到,一交好运就得意忘形的人,能不会因苦难而变得深刻;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指出,阅读《伊索寓言》时,发现其中存在许多浅薄的见解,需要加以纠正;余秋雨在《垂钓》中描述了一个人用背影鄙视同伴的浅薄。
刘向在《说苑叙录》中提到,《百家》内容“浅薄”、“不中义理”,应该指的是“不合经义”。造句网zaojv.com 的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浅薄”在电影、电视剧、诗歌、日常对话等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强调了其在表达情感、评价人物、描述环境等方面的广泛使用。文章还引了诗句和历史典故,进一步丰富了“浅薄”的内涵,强调了其在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浅薄”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和翻译差异: 在英语中,“浅薄”可以翻译为“superficiality”,强调表面现象或缺乏深度。而在法语中,“superficiel”同样表示表面现象,但“vulgaire”则可能带有更多贬义,如粗俗或低级。德语和俄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在中国文化中,“浅薄”常用于描述人的学识、修养不深厚,或者社会风气的轻浮。例如,在古代文献中,“浅薄”被用来形容人的无知或社会风气的浇薄[[]。1]而在现代汉语中,它还可能用于形容虚构作品或以貌取人的狭隘态度。
语境和使用频率: 在网络用语中,“浅薄”多指人的学识、修养不深厚,与“单薄”、“才疏学浅”等成语有相似之,但更侧重于思想深度。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低级主题。
与其他词汇的对比: “浅薄”与“肤浅”、“浮浅”等词有相似之处,都表示程度不深,但侧重点不同。“肤浅”主要用于认识和理解方面,而“浮浅”则更多用于作风和学识方面。
文化心理特点: 在语文学习中,“浅薄”和“微薄”是一组近义词,通过具体语境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含义。这种语境逻辑体现汉语文句的理解机制,即通过语词意义相互映衬来引发“意合”作用。
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改善社会风气中的浅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重视文科教育与文化体系建设: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重视文科教育,培养和扶持有理想和担当的文科人才。在高校开设更多文专业,并在社区开展更多文化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还能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其中儒家思想、老庄哲学等都是其中的瑰宝。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汲取文化精华,可以消弭欲望奢求,平和内心情绪,以一种豁达和淡然来面对世界。这种教育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还能促进社整体的文化素养。
普及哲学教育:向公共普及哲学教育,弘扬对于知识、生命与精神的尊重和求索的哲学育。这种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养成对他人尊重的习惯,包括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严,从而减少社会中的不良行为。
推动移风易俗的文化革新:改变不良风俗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例如,在家庭聚会时减少奢华菜品,用心准备几道家常菜;在各类庆典中选择简约而饱含祝福的方式。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际上是推动会文明的重要步骤。
加强道德教育与法制建设:学校应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父母应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同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提高违法成本,确保执法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倡导理性思考与公民责任感:通过在学校和社会中普及多元文化、宽容与尊重的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开明思维和包容心态。教育应致力于传递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人们能够立分析信息,拥有辨别极端观点的能力。
纠正轻视传统文化的风气: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这种宣传能够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丰富集体活动与精神生活:在薄弱学校中,管理者和教师应将集体活动看作学校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额外的工作负担。通过举办合唱比赛、篮球赛等集体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学校生活的乐趣。
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教育: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社会教育和网上教育。例,组织政工干部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开设网上论坛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