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因为没帮到那个孩子,他不断谴责着自己。
2.众人纷纷谴责他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
1. 申斥。
引
1. 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
《史记·外戚世家》
2. 臣当委心以听,奉身以退,徐请谴责,以戒为臣之缪于国者。
宋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
周密
3. 于是那种千篇一律的谴责又开头了。
《在祠堂里》
沙汀
“谴责”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iǎn zé,其基本含义是对他人的错误、过失或不道德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谴责强调了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通常带有公正和道义的立场。
谴责可以用于各种情境,例如在社会问题、道德败坏、不公正行为或不道德的行为等方面。它可以用于个人、社会、政治或法律领域,以表达对错误行为的不满和谴责。谴责不仅限于对个人行为的批评,也包括对政策或制度的批评。
谴责的近义词包括斥责、指责、非难、责备、责怪、责难、诘责、质问等。谴责的反义词则是赞誉、称赞、称道、称誉、夸奖、赞扬等。
谴责在法律上也有特定的应用,比如在司法审中,对某人或某事的定罪,认为其有罪、不适合使用或被没收。此外,在法律领域,谴责可以指对土地的没收或食品产品不合格的最终判决。
谴责作为一种表达不满或反对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或修正这种行为或态度,以期达到个人或群体的利益。例如,当一个人谴责另一个人的不道德行为时,他可能是出于对其他人的保护和公正的考虑。
谴责是一个严肃且带有庄重色彩的词汇,用于表达对错误行为的强烈批评和指责,旨在促使施害者对其不当行为负责。
在不同文化中,谴责的表达方式和含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下是对几个主要文化背景下谴责的探讨:
基督教文化: 在基督教中,谴责通常与地狱和救赎的概念相关联。未悔改的罪人会被判入地狱,这是对他们的永恒惩罚。基督教思想认为,地狱是灵魂的存续状态,而非地地狱的痛苦折磨。在现代观点中,地狱可能被视为灵魂的抽象状态,而非具体的地下地狱。
伊斯兰教文化: 在伊斯兰教中,谴责可能意味着永恒的惩罚或未来的惩罚。伊斯兰教同样强调对不悔罪人的惩罚,但具体细节可能与基督教有所不同。
汉语文化: 在汉语中,“谴责”一词意指荒谬言行或错误政策进行严厉的指责和责备,带有庄重色彩。古代文献中,谴责常用于描述对不当行为的批评,如《史记·外戚世家》中的“前所谴责”。
英语文化: 在英语中,“谴责”(Damnation)最初并不专指宗教含义,而是演变为法律审判中的谴责”一词。现代英语中的“谴责”可以用于描述对犯罪或不当行为的惩罚或判决。
政治和社会文化: 在政治和社会场景中,谴责常用于表达对政府官员不当行为的批评,如18世纪美国国会中代表们对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非法使用联邦资金的声明。此外,谴责也可以用于描述对政策不理顺的批评。
宗教道德文化: 宗教和道德文化中,谴责常用于描述对违背社会价值观的行为的批评。斥责作为动词,通常严厉指责或谴责某人的行为、态度或言论。
名人名言中的谴责: 名人名言中也探讨了谴的多面性,包括其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对人的影响以及与良心、道德的关系。这些名言强调了在谴责他人时应保持公正、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法律领域中,谴责(Condemnation)具有多种具体应用和案例。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和相关案例:
在密歇根州,州宪法允许政府征用财产,但要求补偿不得低于市场价值的125%。如果土地被征用,受影响的方可以在法庭上挑战征用决定。
法院判决中的谴责:
如果房屋被政府认定为不适合居住,将被列为“谴责”,禁止任何人居住或使用,除非所有必要的维修完成。
政治领域的谴责:
历史上著名的谴责例包括1811年对马萨诸塞州参议员蒂莫西·皮克林的谴责,以及1954年对参议员约瑟夫·R·麦卡锡的谴责。
商法和民法中的谴责:
有效地使用谴责来促进社会正义和道德进步需要谨慎和建设性的方法。首先,谴责应当基于对理想人的期待,希望他人改过自新,而非出于自以为是或博人眼球的目的。在进行道德谴责,应保持理性,避免侮辱他人人格,确保言论合法性和道德性。
谴责可以揭示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资源配不均等,这些问题是深层次的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体现。通过教育性的批评,受害者可以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和缺陷,从而促使他们进行改变和成长。公开谴责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引导社会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然而,谴责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加重受害者精神压力、导致受害者选择沉默、减少社会对受害者的同情和援助,以及使受害者对社会失去信任。因此,在批评不完美受害者时应采用建设性和同情心的态度,确保受害者在承认和改正错误的同时,仍能获得应有的同情和支持。
惩罚与威慑在社会中扮演着复杂角色,补救正义作为一种替代方案,强调关系修复和对受害者的赔偿,旨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恢复。刑罚不仅不能亵渎罪犯作为人的尊严,反而要让罪犯重新体会到人的尊严,邀请“理性人”重新住进自己的心中。
总之,谴责应当基于事实和法律判断,避免诽谤、侮辱等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确保犯罪者得到公正审判和适当惩罚。道德谴责应促进犯罪者改过自新和社和谐,而非报复或仇恨。
谴责与批评、指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的、方式和情感态度上。
谴责:谴责的目的在于摧毁他人的自我,用污秽覆盖他们,践踏他们。谴责源于仇恨,旨在给予对方一击,伤害他们。
方式:
谴责:谴责通常缺乏探究、分析或研究的背景,涉及对他人造成身体、智力、情感、知识等方面的伤害。
情感态度:
总结来说,批评是基于客观分析和评价的行为,旨在促进个人成长和改进;指责则侧重于指出对方不当行为并进行责备,可能带有主观情感;
在心理学中,谴责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自我谴责作为一种常见的应对机制,虽然可以暂时逃避真实感受和孤独感,但长期来看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自我谴责可能导致个体忽略个人价值、瓦解尊严,并产生责备他人的倾向,从而加剧自我憎恨和隐藏的憎恨他人的倾向。
此外,自我谴责与罪恶感密切相关,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源于对自身罪过的深刻认识。如果个体相自己的罪不可宽恕,那么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怨恨投射到他人身上,这不仅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反而会加剧内心的痛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自我谴责的态下,可能会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自责与自恨也是心理不健康者身上最具有妨碍性的情感反应之一。这些情感会在精力上吞没一个人,使他们变得绝对内向,以攻击自己为生活目标,整日想着自我毁灭。这种自责与自恨具有恶性循环的特点,一个人越是自责,就越是对外界不感兴趣,这样反过来又加重了自责。
批评和谴责他人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夫妻和家庭关系中,相互批评会破坏亲密关系、依恋和情感安全感。批评,无论是严厉还是温和,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生负面影响。例如,员工因工作失误受到上级的严厉谴责,可能导致压力巨大,开始避免承担任何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工作中变得消极。
因此,心理学研究表明,减少自我批评和避免对他人的过度谴责是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