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古圣先贤留下许多金科玉律,可以做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圭臬。
1. 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引
1. 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
唐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杜甫
2. 揆日晷,验星文,陈圭臬,絜广轮。
明
《乾清宫赋》
黄佐
2. 比喻典范;准则。
引
1. 世之言学者,以先生为圭臬云。
清
《履园丛话·耆旧·西庄光禄》
钱泳
2. 适应之说,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
《坟·人之历史》
鲁迅
3. 有好的文学理论工作,势必导致创作上的强烈的追求气氛,圭臬不凡,效尤不俗。
《关于军事题材创作的一封信》
朱春雨
“圭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ī niè,主要指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为决策或判断的依据。这个词源自古代用于测定日影、校正四季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土圭和水臬,后来引申为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
在古代文献中,“圭臬”常被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的规范或典范,如杜甫的《八哀诗》和鲁迅的《人之历史》中提到的“圭臬星奥”和“适应之说,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此外,“圭臬”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被广泛认可和遵循的原则或理论,如“四维八德是我国传统的道德臬”。
“圭臬”还可以用来形容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如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提到的“为圭臬”,表示将某人或某事视为不可动摇的典范。
“圭臬”不仅是一个古代测量仪器的名称,更是一个象征标准、准则和法度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广泛用于描述事物的标准、规范或典范。
圭臬的历史起源和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其作为长度单位的起源、作为天文仪器的使用,以及其在文化和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长度单位的起源: 圭臬最初是一种长度单位,起源于商朝的计量制度。据记载,圭臬为立尺长的十分之一,约等于0.0347米。这种单位主要用于土地的测量和界定,因为“圭”表示界限,“臬”表示标志。
天文仪器的使用: 圭臬也被称为圭表,是中国古代用于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长短的天文仪器。洛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古人认为洛阳乃“天下之中”,周公曾派人在河洛地区测量日影长短,指导农业生产。圭最初是古代的一种礼器象征天地,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天子持有最高级的玉圭,根据臣子爵位的高低赐给他们不同等级的玉圭,分封诸侯。玉圭在祭祀、丧葬等隆重仪式中作为信物使用,象征臣子不屈不挠、品行端方。
文化和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圭臬逐渐成为准则、法度的代名词。成语“奉为圭臬”意为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据此行事。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十二年》的记载,其中晋国的贵族子女在王室举行的仪式上,每人都被赐予一块圭璧作为礼物,其中一位子得到的圭璧非常完美,而其他人的圭璧都有些缺陷,于是其他人纷纷将自己的圭璧与这位子女交换,以期能拥有完美的圭璧。这个故事成为了奉为圭臬这个成语的来源。
甲骨文中的起源与演变: “圭”字源于甲骨文,形状像玉圭,象征瑞玉,用于祭祀。在《说文解字》中,它被解释为上圆下方的形状,不同身份的人持有不同尺寸的圭。而“臬”由“自”和“木”构成,甲骨文中的“臬”字表示箭靶子的靶心,古人立木竿作为箭靶,高度与人的身高差不多,靶心位于面部中央。也有学者认为“臬”是古代日影用的竿子,或像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是“闑”的早期字形。
圭臬的历史起源和演变经了从长度单位到天文仪器,再到文化和语言中的象征意义的过程。
圭臬在古代测量技术中的具体应用和原理如下:
圭臬的定义与组成: 圭臬(guī niè)是一种古代用于测量日影的天文仪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圭和表。圭是平卧的尺,表是与圭垂直的杆。圭表的构造是把圭平放在石座上,把表分别立在圭的南北两端。
测量原理: 圭臬通过测量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方向、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具体来说,古人利用圭表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通过测量日影的长度变化来定节气和时间。这种方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制定历法的重要手段。
具体应用:
航海:圭臬也被用于航海中,通过测量日影来确定船只的方位。
象征意义: 圭臬不仅是一种实际的测量工具,还象征着标准、准则和法度。它代表了精确测量和准确判断的标准。在现代汉语中,“圭臬”常被用来形容某些言论或事物被人们视为准则或标准。
圭臬在古代测量技术中主要用于测量日影,通过观察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方向、节气和时间。
圭臬一词从古代测量仪器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标准、准则和法度象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测量仪器的起源: 圭臬原指古代用于测量日影、正四时和土地的仪。圭表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仪器,由土圭和水臬组成。土圭用于测定日影,水臬则用于确定方位。这些仪器在古代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具体工具到抽象概念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圭臬逐渐从具体的测量工具演变为抽象的概念。它开始被用来比喻某种事物的标准、准则和法度。人们可以依据这些准则做出决定或判断。例如,在杜甫的《八哀诗》中,圭臬被用来形容星经的奥妙。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圭臬常被用来表示典范或准则。鲁迅在《人之历史》中提到:“适之说,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这句话表明,某些理论或观点被学者们视为不可动摇的准则。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圭臬常被用来比喻将某些言论或事作为自己的准则。例如,“四维八德是我国传统的道德圭臬”。这种用法强调了圭臬作为标准、准则和法度的重要性。
历史文献中引用: 圭臬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如唐代杜甫的《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和明代黄佐的《乾清宫赋》中都有提。这些文献中的引用进一步证明了圭臬作为标准和准则的象征意义。
圭臬从古代测量仪器演变为代汉语中的标准、准则和法度的象征,经历了从具体工具到抽象概念的演变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圭臬”一词的具体使用例子或引用如下:
成语“奉为圭臬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例如,鲁迅在《坟·人之历史》中提到:“适应之说,迄今学人犹奉为圭臬。”这句话表达了学界对某种理论的极度信奉和依赖。
现代汉语中的比喻法:在现代汉语中,“圭臬”常被用来形容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例如,“别拿无知当个性,别拿胡说当圭臬”这句话表达了对某些不当言论的批评。
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在朱春雨的《关于军事题材创作的一封信》中,提“有好的文学理论工作,势必导致创作上的强烈的追求气氛,圭臬不凡,效尤不俗。”这句话强调了文学理论对创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历史文献中的引用:清·钱大昕在《六书音韵表序》中提到:“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这句话表达了对某本书的极高评价和推崇。
圭臬与其他类似词汇(如标准、准则)在含义和使用上存在一些区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准则:准则通常指人们共同承认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是一种被广泛认可和遵循的规范。
使用上的区别:
准则:准则则更广泛地用于描述道德、法律或行为规范。例如,“遵守交通规则是基本准则”。
语境上的区别:
圭臬、标准和准则在含义和使用上各有侧重。圭臬更倾向于喻性的用词,强调一种高度认可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