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罔顾道义,出卖朋友,实在是不值得原谅。
2.忘记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便背弃了作人的道义。
1. 道德义理。
引
1.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易·
2. 夫立典有五志焉: 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汉
《汉纪·高祖纪一》
荀悦
3. 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
唐
《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诗
李山甫
4. 他与我道义文章非泛有。
明
《梦磊记·寓传讹信》
冯梦龙
5. 因为山川的阻隔与交通的不便,使他们显着散漫,可是文化的历史与传统的道义把他们拴到一处: 他们都是中国人,也自傲是中国人。
《四世同堂》八二
老舍
2. 阐明义理。
引
1. 《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史记·太史公自序》
3. 学说和主张的宗旨所在。
引
1. 讲宣道义,上中下善,义达微妙,所演具足。
《普曜经·佛至摩竭国品》
2. 各谈本教道义,理极精微。
唐
《传奇·高昱》
裴铏
4. 谓一同修道的义友。
引
1. 周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义咸恐是俗神所假,或谓欲染邪气,亟相蹙问。
南朝 梁
《冥通记》卷一
陶弘景
2. 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
南朝 梁
《冥通记》卷一
陶弘景
3. 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
清
《义府·冥通记》
黄生
5. 道德和正义。
引
1. 仆与先公正所谓道义之交者。
明
《与周贵卿书》
李贽
2. 客谢曰:“我与若夫道义交,不敢为此兽行。”
清
《聊斋志异·狐惩淫》
蒲松龄
3. 这就是没有爱情的结婚的结果啦!一点道义上的保障没有。
《困兽记》二五
沙汀
“道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ào yì”,其基本含义是指道德和正义。它涵盖了道德义理、阐明义理、学说和主张的宗旨所在,以及与之一同修道的义友。
在古代文献中,“道义”常被用来描述道德和正义的概念。例如,《易经·系辞上》中提到“成性存,道义之门”,强调了道德是人生的基本原则之一。荀悦在《汉纪·高祖纪一》中提到立典有五志,其中之一便是达道义,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规范的高重视。
孟子对“道义”的定义也具有重要影响。他认为“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即道义是人类共同的心灵和心理结构,这种共识比简单的外在知识更深刻。荀子则将“义”为人类独具的道德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点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道义”不仅指道德和正义,还涉及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和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例如,在儒家思想中“道义”要求人们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把对他人乃至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这种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此外,“道义”也被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原则,如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秉持道义去做正确的选择。它不仅是个人品德和行为应符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标准,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指引着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遵守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道义”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包括道德和正义,也涉及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和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伦理道德的重要体现。
在儒家思想中,道义的具体表现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义礼智信: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其中“仁”被视为最高道德标准,扩展为孝、诚、悌、智、忠等美德。这些德目不仅涵盖了个人修养,也涉及社会伦理和行为规范。
道的概念:儒将“道”视为最高真理和智慧,是关于天地、万物、人世、人生的信仰体系。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概念,还体现在人生信仰和品德道上,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义的实: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义”的重要性,认为勇必须以义为指导,而义是善与美的标准。通过历史人物如韦贯之和裴均的故事,展示了崇义轻利、以义抑利的儒家思想,以及无数仁人志士为人民、为家国推崇义、践行义的精神。
道技合一:儒家的道技合一思想要求人们在成为知道分子的同时,也要成为善做事的实践者,强调修身做人和重工论技的重要性。奉守公则、修养德行和与时偕变是儒家道义原理的核心内容。
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敬上帝(天),遵循天道,尊崇祖先,诚实守信,爱是其美德之源。孔夫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主张以德规范行为,反对私欲与道的背离,强调顺从上帝而非人。
历史与现代应用:儒家思想并非维护封建制度,而反对帝王为私欲所驱使,倡导忠于道义,维护人性。在现代社会中,党员干部应坚持正义、严守道义,挺直脊梁,无惧困难和诱惑,在正道上行稳致远。
孟子和荀子对“道义”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人性的理解上,还深刻影响了后世对“道义”的理解。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需要。他将仁爱比作人们能够安心居住的地方,将道义比作人生前行的正确道路。孟子主张通过内省和修养来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孟子的“德”更侧重于道德,他“诚”沟通天道和人道,强调在坚守“道义”基础上的独立人格。
相比之下,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过教化和礼制来规范人的行为。荀子的“义”强调正义和正当性,包括仁义和道义,而孟子的“德”更侧重于道德。荀子认为,即使不通过武力,只要能兑现信用,就能得到信任、合作和威信,从而称霸。荀子的“道”是客的、外在的社会伦理法则,但被认识之后,就内化为人的理性原则。
这些差异导致了后世对“道义”的不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内心的自觉和自我超越,而荀子的礼治思想则注重外在规范和教化。孟子的“德更多体现在道德上,而荀子的“义”则强调正义和规则。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政治、法律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孟子和荀子对“道义”的定义差异显著,孟子强调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需要,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社会伦理法则。
在现代社会中,“道义”被广泛应用于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其核心在于道德和义理的判断与行为准则。道义不仅涉及个人的道观念和价值观念,还涵盖了社会规范和责任,是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道义在个人行为中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责任与担当:现代社会强调个人行为的后果与责任承担之间的关系,认为乏担当和责任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例如,教育领域需要反思当前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呼吁加强市场机制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道德选择与自我约束:孔子提出,任何人要想融入有组织的社会,必须服从社会规范的约束,即“礼”,这是律和他律的方式。合乎道义的社会规范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和稳定,减少行为失范。
领导力与勇气:在领导力的培养中,道义之勇被视为一种内在的成长路径。领导者和员工在面对德困境时,应勇于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
精英阶层的责任:精英阶层的本质规定性在于道义担当与社会责任。君子以义作为行事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对社会、国家和自然的更高道德标准。
道义在社会规范中的应用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秩序与公序良俗孟子强调道义在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国家命运中的作用。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如谭嗣同的牺牲精神,展现了心存道义的真君子形象,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契约精神与市场经济:合乎道义的契精神不仅适用于市场经济和交易,也在中国古代有所体现,如孔子的“言忠信,行笃敬”等主张。
伦理与道义的平衡:伦理和道义在道德层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前者关注个人行为的规范,后者则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道德责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个人的道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道义”作为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深刻内涵,不仅指导着个人的行为选择,还塑造了社会规范和责任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义”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道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孔子曾强调“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将“重义”视为做人的根本。儒家思想中的“仁义”是其价值理念的核心与基础,体现了对正义、公义的追求。
“道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并在社会关系中强调平等、尊重和理解。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推崇并践行“道义”,甚至舍生取义,如程婴、公孙杵臼、关羽、文天祥等人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对道义的坚守和践。这些故事表明,“道义”在个人品德和社会交往中的核心地位,鼓励人们坚守道义,成为社会的正能量。
此外,“道义”还体现在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上。孟子认为国家以道义为根本利益,体现了利与义的统一。君子以义作为行事的根本原则,强调精英阶层的本质规定性在于道义担当与社会责任。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总之,“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包括合理行为、道德意识、正确含义、公理、舍弃生命、国家利益、君子原则以及违背道义的后果。它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行为的正当性标准,也是善与美的标准。通过历史故事和现代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回归道义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关键。
将“道义”的概念与现代伦理学理论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道义实存论的提出与重构: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强调将存在论和伦理学结合起来,使“存在”不仅仅是无道义的实存,而是道义实存本身。这种观点为,伦理机制是真正应然的存在机制,从而使得存在不是无道义的实存,而是道义实存本身。邓安庆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通过道义实存论伦理学,可以解决方伦理学本体论与伦理学相脱节的基本困境。
康德伦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康德伦理学被认为是道义论伦理学的经典表达,其核心在于义务论,即行为或行为规则的本身性质正当与否为标准来凝集共识和建设社会伦理。康德强调道德行为必须基于绝对“应该”,具有定言命令性,这是道德上的正义。邓安庆教授在继承康德义论的基础上,对康德道德形上学进行了“道义实存论”的奠基,以此来推进康德伦理学。
中西伦理话与融合: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不仅关注西方伦理学的发展,还强调中西伦理对话的重要性。例如,儒家哲学的“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可以视为道义实存论的另一传统。通过借鉴宋儒以来的智慧之光,可以促进中西伦理的互鉴,产生更大的成果。
现代伦理学的演变与挑战: 现代伦理学不再以某一种价值(即“好”)来引领人的德性与规范,而是强调“正当”与“好”的划分。道义论伦理学主张不再以生活的价值目标的良好与否为准,而是以行为或行为规则的本身性质正当与否为标准来凝集共识和建设社会伦理。这种转变体现了现代伦理学在面对高科技时代和社会革时的应变与调整。
伦理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调伦理学需要以形而上学为基础,伦理学的发展是逐步走向对自由自觉地的自我认识。伦理学的论证既需要伦理形而上学,也需要结合具体的人生处境,这两面缺一不可。例如,西塞罗的《论义务》被认为是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将德性论作一个中介,从社会心理学动因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伦理学具有了内在的完整性。
社会道义伦理学的应用: 罗尔斯的社会道义伦理学理论强调基于社会基本制度正义而非基于社会风俗礼仪或个体美德一类的道德伦理文化的“制度型的”社会“新契约主义的”普适规范伦理学。这种理论试图替代古典功利主义目的论,并构建一种基于社会平等道义的“作为公平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