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正愁买不到票,恰好有一个人来退票。
2.我们几个正要找你去呢,你恰好就来了。
1. 正好;恰巧合适。
引
1. 唯有分司官恰好,闲游虽老未曾休。
唐
《勉闲游》诗
白居易
2. 譬如那称锤一般,随物轻重,或往或来,务要取个恰好处。
明
《〈孟子〉直讲四》
李东阳
3. 他不希望得三个大宝,只盼望换个百儿八十的,恰好够买一辆车的。
《骆驼祥子》三
老舍
2. 恰当;正当。
引
1. 两口儿做些不恰好的勾当。
元
《盆儿鬼》第一折
2. 你便似那烟薰的子路,墨洒的金刚,休道是白日里夜晚间扑着你,也不是恰好的人。
元
《黄花峪》第二折
“恰好”是一个副词,表示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的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的意思。它通常用于描述某事或某物正好符合预期或件,没有过多或过少的余地。例如,“这块布恰好够做一件衬衣”表示这块布的长度正好适合做一件衬衣,不多也不少。
“恰好”还可以表示适值其时,即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如“援兵恰好这时赶到”,表示援兵正好在关键时刻赶到。此外,“恰好”也可以用于形容形式精确或比例一致的情况,例如“它的裂缝恰好与底面相平行”,表示裂缝的位置和底面完全对齐。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恰好”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勉闲游》中提到“唯有分司官恰好,闲游虽老未曾休”,及明代李东阳的《<孟子>直讲四》中描述“譬如那称锤一般,随物轻重,或往或来,务要取个恰好处”。
“恰好”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书面语体,强调事情的巧合性和恰到好处的程度。例如,“你来得恰好,我正要找你”表示你来的时机非常合适。这种用法比“正好”更强调事情的巧合性。
在古代学中,“恰好”一词被广泛使用,以表达事物发生或出现的时机、地点、程度等与预期或需要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差错。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和应用:
杜甫的诗: 杜甫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恰恰”生动地描绘了黄莺的鸣叫声,见蝴蝶在花丛中翩跹起舞,枝头的黄莺忍不住唱起歌来。这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喜悦,还体现了“恰好”在文字中的微妙之处,即恰到好处地表达自然景象的美。
白居易的《勉闲游》: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勉闲游》诗中写道:“唯有分司官恰好,闲游虽老未曾休。”这里的“恰好”形容了分司官的职位正好适合他,让他能够享受闲暇时光,体现了“恰好”在描述职位和生活状态时的恰当性。
苏轼的《雨中花慢》: 宋代词人苏轼在《雨中花慢》词中写道:“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这里的“正好”形容了三春桃李在一夜之间遭受风霜的景象,表达了时间、位置和事件的巧合。
老舍的《骆驼祥子》: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他不希望得三个大宝,只盼望换个百儿八十的,恰好够买一辆车的。”这里的“恰好”形容了祥子对钱数的精确计算,刚好够买一辆车,体现了“恰好”在描述经济条件时的精确性。
“恰好”与“正好”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好”则可以出现在高概率的语境中,表示时间、位置、数量或程度等恰好合适,没有多余或不足。例如,“我早上起晚了,吃完早饭匆匆赶到学校,刚到教室正好上课铃响”。
意外因素:
“正好”则更多地表示事情正合时宜或正合心意,或者只能这样或只能这样做。例如,“如果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已”。
用法和近义词:
“正好”则表示正合适、恰巧刚好等,也可以表示正宜或正应,如宋苏轼《与王定国书》中提到的“正好剧饮”。其近义词包括“湊巧”、“刚好”、“恰巧”、“恰恰”、“赶巧”和“适值”。
古代文献中的使用:
我们可以总结出“恰好”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用法如下:
“恰好”可以表示某事物正好符合某种需求或标准。例如,“他恰好过来了”。这种用法强调的是事情的发生或状态正好符合预期或需求。
形容恰当、正当:
“恰好”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事物或行为恰到好处,符合适当的程度或标准。例如,“恰到好处”、“恰如分”。这种用法强调的是事物或行为的适当性和合理性。
与“恰巧”区分:
“恰好”通常表示事情正巧发生,给人带来好的结果,如“我正愁没带钱包,恰好室友出现了”。而“恰巧”则强调一种巧合,如恰巧他正住在这一带”。两者虽然都表示偶然性,但“恰好”更侧重于结果的正面性,而“恰巧”则更侧重于事件的巧合性。
与其他词语的区别:
“恰好”与“恰巧”、“大概”、“大约”等词语有区别。例如,“大约”的精确度比“大概”高,但两者都带有模糊性。“恰巧”通常指偶然与特定的意念或情况无意咬合,而“恰好”则强调刚好达到种预期值。
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
在英语中,“恰好”可以翻译为“exactly”、“just”、“nicely”、“opportuneness”、“right”和“to the minute”。这些翻译展示了“恰好”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种表达方式。
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
根据供的信息,无法直接回答“恰好”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偏好有何不同。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间接证据中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差异。
提到,“刚好”和“恰好”主要用于描述期望的事件,而“偏偏”和“偏”则用于描述不期望的事件。这表明在口语中,“恰好”可能更常用于表达正面的、期望的情况,而在书面语中,这种用法可能更为普遍。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使用了“恰好”,徐迟的《大场的一夜》中使用了“刚好”。这些例子显示了“恰好”和“刚好”在文学作中的使用,但没有明确指出它们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频率差异。
指出,“刚好”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可以用来描述时间、空间、数量、程度、能力等方面的恰当性。这表明“刚好”在两种语言形式中都有广泛的使用,但没有具体说明其率和偏好。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推测,“恰好”在口语中可能更常用于表达正面的、期望的情况而在书面语中,这种用法可能更为普遍。
在其他语言中,“恰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以下是一些例子:
“As luck would have it” 也可以表示“恰好”,通常用于描述一种偶然但恰到好处的情况。
日语:
“恰巧”(qiàqiǎo)也可以表示“恰好”,通常用于描述某种偶然但合适的时机。
法语:
“Juste” 可以表示“恰好”,通常用于描述时间或数量上的精确性。
韩语:
“정好处”(jeong ho su)表示“恰好”,通常用于描述时间或情况的巧合。
泰语:
“-exact”(exat)表示“恰”,通常用于描述时间或数量上的精确性。
印尼语:
这些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和含义,但都传达了“恰好”这一概念。例如,在英语中,“just right”和“exactly right”都表示某事正好符合预期或需求;在语中,“ちょうど”和“来得真巧”都强调时间或情况的巧合;